白俊红,张艺璇,卞元超,2022.创新驱动政策是否提升城市创业活跃度:来自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的经验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6):61-78. 曹强,杨修琦,田思雨,2021.中国金融韧性、叠加效应及其与经济周期的交互分析[J].财经科学(6):12-25. 陈爱贞,陈凤兰,何诚颖,2021.产业链关联与企业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9):80-98. 陈平,王书华,王小腾,2022.数字普惠金融对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研究:基于老龄化的视角[J].经济问题(11):36-43. 陈孝明,张伟,罗梓健,2019.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冲击效应[J].学术研究(1):114-121. 杜勇,张欢,陈建英,2017.金融化对实体企业未来主业发展的影响:促进还是抑制[J].中国工业经济(12):113-131. 方福前,马瑞光,2023.数字经济发展推动了制造业升级吗?——基于熊彼特增长理论的研究[J].江淮论坛(5):27-38,193. 付平,刘德学,2019.智慧城市技术创新效应研究:基于中国282个地级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9):72-81. 何凌云,马青山,张元梦,2021.智慧城市试点对吸引FDI的影响:来自准自然实验的证据[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6):69-84. 黄磊,黄思刚,2023.数字金融、居民劳动参与及家庭财务脆弱性[J].技术经济(12):109-124. 黄少安,孙璋,2023.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是否优化了服务业资源配置?[J].社会科学战线(3):80-94,281. 江艇,2022.因果推断经验研究中的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J].中国工业经济(5):100-120. 江艇,孙鲲鹏,聂辉华,2018.城市级别、全要素生产率和资源错配[J].管理世界(3):38-50,77. 金祥义,2024.智慧城市建设与城市宜居度:基于智慧城市试点的准自然实验[J].经济经纬(1):42-56. 李春涛,闫续文,宋敏,等,2020.金融科技与企业创新:新三板上市公司的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1):81-98. 李彤玥,朱太辉,2019.如何重塑金融韧性?——危机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分析框架[J].金融监管研究(3):22-38. 林春,文小鸥,孙英杰,2024a.金融韧性研究进展与展望[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4):184-195. 林春,张鑫,孙英杰,2024b.中国城市金融韧性测度、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J].国际金融研究(4):14-23. 刘传明,王卉彤,魏晓敏,2017.中国八大城市群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分解及收敛性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8):3-20. 刘景卿,李璐,2021.实体企业金融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研究[J].经济学家(3):82-90. 陆凤芝,徐鹏,李仲武,2022.数字普惠金融与城市创新创业质量[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35-48. 廖凯诚,张玉臣,彭耿,2021.数字普惠金融对城市金融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研究[J].当代财经(12):65-76. 聂飞,2019.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对FDI的“二元边际”扩展的影响:理论机制与实证[J].国际贸易问题(10):84-99. 彭俞超,倪骁然,沈吉,2018.企业“脱实向虚”与金融市场稳定:基于股价崩盘风险的视角[J].经济研究(10):50-66. 钱雪松,谢晓芬,杜立,2017.金融发展、影子银行区域流动和反哺效应:基于中国委托贷款数据的经验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6):60-78. 石大千,李格,刘建江,2020.信息化冲击、交易成本与企业TFP:基于国家智慧城市建设的自然实验[J].财贸经济(3):117-130. 司登奎,李小林,赵仲匡,2021.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与股价崩盘风险[J].中国工业经济(6):174-192. 汤淳,刘晓星,2022.中国金融市场韧性研究:基于风险冲击视角[J].金融经济学研究(3):3-18. 陶云清,李琼琼,孙楠,2023.智慧城市建设与企业债务融资成本[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3):123-135. 王旭,潘仁龙,赵梦菲,2023.数字金融对传统制造企业投资趋同行为影响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7):85-94. 王勋,王雪,2022.数字普惠金融与消费风险平滑:中国家庭的微观证据[J].经济学(季刊)(5):1679-1698. 王永钦,刘紫寒,李嫦,等,2015.识别中国非金融企业的影子银行活动:来自合并资产负债表的证据[J].管理世界(12):24-40. 魏丽莉,侯宇琦,2022.数字经济对中国城市绿色发展的影响作用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8):60-79. 吴晓求,2015.互联网金融:成长的逻辑[J].财贸经济(2):5-15. 吴雨,李成顺,李晓,等,2020.数字金融发展对传统私人借贷市场的影响及机制研究[J].管理世界(10):53-64,138. 吴雨,李晓,李洁,等,2021.数字金融发展与家庭金融资产组合有效性[J].管理世界(7):92-104. 武永超,2021.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提升城市韧性吗?——一项准自然实验[J].公共行政评论(4):25-44,196. 许钊,高煜,霍治方,2023.智慧城市建设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作用机制与经验证据[J].财经论丛(3):47-56. 姚璐,王书华,范瑞,2023.智慧城市试点政策的创新效应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94-111. 姚圣文,赵兰香,张耀坤,2022.智慧城市建设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了吗?[J].科学学研究(11):1957-1967. 袁航,朱承亮,2020.智慧城市是否加速了城市创新?[J].中国软科学(12):75-83. 湛泳,李珊,2016.金融发展、科技创新与智慧城市建设:基于信息化发展视角的分析[J].财经研究(2):4-15. 湛泳,李国锋,陈思杰,2024.智慧城市发展会提升居民幸福感吗?——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3):117-124. 张兵兵,陈思琪,闫志俊,2023.智慧城市建设如何驱动区域出口经济复杂度提升?[J].世界经济研究(3):31-45,134. 张杰,孔心敏,2024.数字基建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研究:来自“宽带中国”准自然实验的证据[J].管理学刊(4):110-125. 周记顺,宋颜希,2022.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地区出口的影响:来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的证据[J].产业经济研究(5):115-128. BUI C, SCHEULE H, WU E, 2017. The value of bank capital buffers in maintaining financial system resilience[J]. Journal of financial stability, 33(6): 23-40. CARAGLIU A, Del Bo C F, 2019. Smart innovative cities: the impact of Smart City policies on urban innovation[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142(5): 373-383. DE CHAISEMARTIN C, D’ HAULTFŒUILLE X, 2020. Two-way fixed effects estimators with heterogeneous treatment effect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10(9): 2964-2996. DORAN J, FINGLETON B, 2018. US metropolitan area resilience: insights from dynamic spatial panel estimation[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economy and space, 50(1): 111-132. GOODMAN-BACON A, 2021.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with variation in treatment timing[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225(2): 254-277. OBERTI I, PAVESI A S, 2013. The triumph of the smart city[J]. Techne journal of technology for architecture and environment, 3(5): 117-122. VANOLO A, 2014. Smartmentality: the smart city as disciplinary strategy[J]. Urban studies, 51(5): 883-8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