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经纬
首页
期刊介绍
编 委 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学术影响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留 言 板
经济经纬
·
《经济经纬》再次蝉联《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版)》
·
《经济经纬》编辑部声明
·
搬迁声明
·
《经济经纬》成功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
《经济经纬》创刊40周年暨人工智能背景下期刊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召开
·
喜讯:《经济经纬》再次蝉联CSSCI来源期刊
·
《经济经纬》投稿格式要求
·
(投稿必看)《经济经纬》针对作者的一些共性问题做出的规范化要求(请点击看详细内容)
·
《经济经纬》刊物栏目调整!!
·
选稿偏好
·
欢迎访问《经济经纬》网站,欢迎免费下载、订阅网刊文章、摘要和参考文献!
更多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论文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国知网CNKI
万方数据
更多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经济经纬
2022年 39卷 2期
刊出日期:2022-03-10
区域经济
三农问题
国际经济
产业经济
企业管理
财政金融
区域经济
3
覃成林, 黄丹
区域经济多极网络空间组织识别方法及应用——以广东为例
基于多极网络空间组织的特征,从空间经济网络发育、多个增长极共存、增长极与空间经济网络的共生关系等方面,构建了多极网络空间组织识别方法。除借鉴已有的空间经济网络、增长极分析方法之外,建立了能综合反映增长极经济属性和关系属性的测度指标,并根据位序-规模法则筛选出备选增长极,从而构建了多增长极共存识别方法;通过引入生态学的共生思想和理论,首次分析了多增长极与空间经济网络的共生关系。运用这套方法,揭示了广东的多极网络空间组织现象。其一,广东空间经济网络的规模和连通度在持续增大,网络密度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但整体发展水平与理想状态存在差距,且空间上偏集于珠三角。其二,已经形成了深圳、广州两个增长极共存的格局,而且,佛山和东莞有发展成为增长极的潜质。其三,增长极与空间经济网络之间形成了非对称互惠共生关系。这说明所建立的多极网络空间组织识别方法是有效的,可以为同类研究提供借鉴。
2022 Vol. 39 (2): 3-11 [
摘要
] (
430
) [
HTML
1KB] [
PDF
2862KB] (
579
)
12
王滨
金融科技对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机制分析
在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现实背景下,试图厘清金融科技是否有助于中国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探究这种影响的作用机制。利用2011—2018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研究金融科技对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区域间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总体上,金融科技对本地区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呈现显著的U形非线性特征,但空间溢出效应尚不明显;金融科技对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在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中西部地区表现出显著的U形效应,东部地区则不存在这种非线性关系。进一步的机制分析发现,金融科技通过两个渠道影响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一是技术创新,二是节能环保领域的公共财政支出。因此,各地应制定有针对性的金融科技发展战略,积极提高技术创新效率,加大政府对节能环保企业的财政支持,以促进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
2022 Vol. 39 (2): 12-23 [
摘要
] (
729
) [
HTML
1KB] [
PDF
1926KB] (
897
)
24
李振, 沈言言
经济集聚与中国私人部门PPP投资的区位选择
PPP已成为中国各级政府化解财政压力、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的重要工具之一。利用世界银行PPI数据库内中国私人部门PPP投资的微观数据和254个地级市的经济特征数据,研究经济集聚对私人部门参与PPP投资区位选择决策的影响。结果显示:经济集聚与私人部门参与PPP投资的区位选择之间存在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形关系。在考虑内生性问题、控制干扰政策的影响、采用不同的经济集聚指标以及门槛效应检验后结果依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PPP项目周期、项目所在地的营商环境以及市场潜力会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起到正向的调节作用,特别是当经济集聚超过一定程度时,较长的项目周期、良好的营商环境及市场规模可以放大经济集聚的“规模效应”,缓解经济过度集聚导致的私人部门参与下降问题。而私人部门出资占比和项目投资规模则会增强经济集聚的“拥挤效应”,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起到负向的调节作用。
2022 Vol. 39 (2): 24-34 [
摘要
] (
593
) [
HTML
1KB] [
PDF
1263KB] (
582
)
三农问题
35
张永峰, 王坤沂, 路瑶
土地零租金流转与农业生产效率损失
土地零租金流转在“熟人社会”和“差序格局”特征明显的农村地区广泛存在。利用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检验了土地流转中的零租金现象对农业生产效率的边际影响和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土地零租金流转显著降低了农业生产的土地效率和劳动效率并扩大了农业生产中的技术无效率部分,尤其是对转入方向为普通农户和种植类型为经济作物以及土地租约期限过短或者过长的转入户带来的农业生产效率损失更加明显。具体的作用路径有两条:一是“零租金—农业生产投资不足—农业生产效率损失”,其中零租金对长期农业生产投资的挤出效应显著大于短期农业生产投资;二是“零租金—土地保护意愿下降—农业生产效率损失”。进一步研究发现,农业技术指导对零租金引致的农业生产效率损失具有缓解作用;农地确权并不能抑制土地流转中的零租金现象,但土地流转中介服务能够有效减少农户的土地零租金流转行为。因此,地方政府需要提高农业投资补贴,加快推进农业技术指导服务,积极构建统一开放、秩序规范、双向开放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以减少土地零租金流转引致的农业生产效率损失。
2022 Vol. 39 (2): 35-45 [
摘要
] (
547
) [
HTML
1KB] [
PDF
1216KB] (
1313
)
46
梅付春, 马开轩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路径之争:土地规模还是服务规模
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但国内在其路径选择上长期存在着服务经营规模和土地经营规模的分歧。基于实际投入视角和1990—2018年我国粮食投入产出时间序列,运用生产函数和现金成本收益比实证分析我国粮食生产规模的适度性及两种路径的关系。结果表明:相对于当前的农业生产条件,我国现实的粮食生产规模基本上是适度的;服务规模与土地规模两种路径在实践中并存共生、相辅相成,并不相互排斥;两种路径的共生性具体表现为时间上并存及空间上互补,其形成原因在于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要素的时空错配。这些发现的政策意义在于:要从平等互补的视角制定和完善相关促进政策,即对所有可能的实现路径实行普惠性政策,以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形成和层次提高;同时,应对不同禀赋的微观主体实行差异化政策,以优化农业生产要素组合,尽快形成适度规模经营能力。
2022 Vol. 39 (2): 46-56 [
摘要
] (
563
) [
HTML
1KB] [
PDF
1276KB] (
1131
)
国际经济
57
李宏兵, 孙丽棠, 文磊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我国出口升级的影响研究
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经贸摩擦及其引致的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引发了对中国出口转型升级的担忧。利用2000—2013年企业-产品层面微观数据和1999—2019年行业层面数据,通过双重差分模型识别了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我国制造业出口升级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下降显著促进了以出口技术复杂度衡量的企业出口升级,且对沿海地区企业、中小微型企业、非国有企业的出口技术复杂度有正向促进作用。基于影响机制的研究发现,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下降可通过鼓励企业创新和缓解融资约束来提升出口技术复杂度。进一步地,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下降还可以通过下游产业关联显著促进本产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上升,对于劳动、资本密集型行业及高、低市场集中度行业均是如此。但对于高市场集中度行业,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下降会通过上游产业关联抑制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对低市场集中度行业的影响则与之相反。
2022 Vol. 39 (2): 57-67 [
摘要
] (
660
) [
HTML
1KB] [
PDF
1315KB] (
1618
)
68
王晖, 仲鑫
中国OFDI、空间溢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结构升级
为从空间关联视角厘清中国OFDI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2006—2017年52个沿线国家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中国OFDI对沿线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OFDI有利于沿线国家产业结构升级且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其中,技术转移型OFDI促进沿线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效应最大,资本转移型OFDI次之,劳动转移型OFDI最小;劳动转移型OFDI促进沿线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最大,技术转移型OFDI次之,资本转移型OFDI最小,并且无论是中国整体还是不同转移类型OFDI的空间溢出效应均强于其直接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在不同区域沿线国家中,无论是直接效应还是空间溢出效应,中国OFDI促进东盟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效应最大,促进其他亚洲沿线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效应次之,促进欧洲沿线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效应最小。
2022 Vol. 39 (2): 68-77 [
摘要
] (
635
) [
HTML
1KB] [
PDF
1210KB] (
1442
)
产业经济
78
李蕾, 刘荣增
产业融合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基于协同创新的中介效应
基于2005—2019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对产业融合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效应及通过协同创新的中介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第一,不管是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还是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产业融合均可以显著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而且协同创新的中介效应显著;第二,(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通过协同创新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产生的中介效应明显弱于直接效应;第三,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各类效应均弱于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各类效应,中介效应表现尤其明显。根据实证分析结论并结合我国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鼓励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破除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机制约束、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产业融合的支撑作用等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并进而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2022 Vol. 39 (2): 78-87 [
摘要
] (
798
) [
HTML
1KB] [
PDF
1355KB] (
1431
)
88
李本庆, 周清香, 岳宏志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否助推黄河流域城市高质量发展?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从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及生产率三个层面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黄河流域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进行理论阐释与实证检验,得出如下结论:第一,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与多样化集聚均能显著促进黄河流域城市高质量发展,但对不同区域和不同规模城市的影响存在差异。第二,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有利于黄河中游和下游城市高质量发展,多样化集聚对黄河上游和下游城市高质量发展推动作用明显。第三,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能够促进中等城市及小城市经济提质增效,而多样化集聚有利于大城市及中等城市高质量发展。第四,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通过人力资本提升及生产率增长两条路径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而多样化集聚则通过人力资本提升、结构优化升级及生产率增长三条途径助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2022 Vol. 39 (2): 88-98 [
摘要
] (
496
) [
HTML
1KB] [
PDF
1211KB] (
763
)
企业管理
99
韩瑾, 陈敏灵
派遣董事对创业投资机构投资、募资的影响研究
收集2000—2019年融资和退出事件的数据,运用多变量回归模型和Heckman模型,研究创业投资派遣董事对其投资和募资产生的影响,以及异质性创业投资机构的声誉、联合投资策略和地理邻近性等特征对于上述影响的调节效应。研究表明:创业投资派遣董事能够加强对企业的控制,促使董事会发挥有效的监督作用,也能够获得投资者的信任,最终可以显著提升创业投资机构的投资绩效,扩大其募资规模。异质性创业投资机构的特征对其派遣董事与投资绩效、募资规模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即高声誉、选择联合投资策略、远距离投资的投资机构,派遣董事对于其投资绩效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高声誉、选择单独投资策略、远距离投资的投资机构,派遣董事对于其募资规模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研究结论揭示了创业投资派遣董事对其投资和募资的影响机制,为提升创业投资机构的投资绩效、完善企业董事会治理提供了经验证据。
2022 Vol. 39 (2): 99-109 [
摘要
] (
533
) [
HTML
1KB] [
PDF
1212KB] (
726
)
110
赵玲, 黄昊
容错机制建设、担当激励与企业创新
基于大型国企集团交错发布容错纠错机制实施办法这一准自然实验场景,实证考察了容错免责机制对国有企业创新意愿的影响。双重差分模型结果显示:容错免责制度的实施显著提升了国有企业研发投入水平,激发了企业参与创新的热情。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的横截面分析发现,上述提升效应在高管政治晋升机会较高、具有沿海开放城市工作经历以及面临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较大时表现得更为明显。最后的经济效果检验表明,容错纠错机制的实施通过提升企业创新水平,使其获得了显著为正的市场绩效。研究成果拓展和丰富了企业创新行为影响因素以及科技评价领域的相关文献,探究了试错容错环境变化影响高管创新意愿的作用机理,为后续关于业绩考核与国有企业创新相关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为政策制定部门深入推动试错、容错有关制度规范的建设提供了经验证据和理论借鉴。
2022 Vol. 39 (2): 110-119 [
摘要
] (
688
) [
HTML
1KB] [
PDF
1205KB] (
1160
)
120
王浩
混合所有制、股权激励行权限制与全要素生产率
选择2006—2019年沪、深两市A股公司数据,研究了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股权激励行权限制对公司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股权激励能够显著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将股权激励按照行权限制标准分解为长期权益和短期权益,股权激励行权限制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激励效应,其中,短期权益的激励效应更大。(2)混合所有制企业的股权混合度能够促进股权激励(包括长期权益和短期权益)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激励效应,并且对短期权益激励效应的促进作用更大。(3)在国有控股公司中,降低国有股权能够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并且能够促进股权激励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激励效应。在非国有控股公司中,增加国有股权并不能显著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但对股权激励效应具有正向调节作用。研究结论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混合所有制改革和股权激励制度的有效性及实施过程中的现实性,为公司强化内部治理以及政府机构完善监管措施、继续推进国企改革和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提供实证参考依据。
2022 Vol. 39 (2): 120-130 [
摘要
] (
530
) [
HTML
1KB] [
PDF
1206KB] (
879
)
财政金融
131
武晨, 王可第
利率市场化与上市公司创新产出
2013年9月24日,贷款基础利率(Loan Prime Rate,LPR)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实施,同年中国人民银行选定9家银行为首批LPR报价行,进一步深化利率市场化自主定价机制。基于2008—2017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使用多期DID模型,以中国人民银行选定首批LPR集中报价行作为准自然实验,检验利率市场化对上市公司创新行为影响的经济后果。实证结果表明:(1)受到利率市场化影响的上市公司创新产出明显降低;(2)考虑企业规模和风险差异,检验发现受到利率市场化影响的小规模和高风险的上市公司创新产出被明显抑制,但对大规模和低风险的上市公司没有影响;(3)进一步研究表明,受到利率市场化影响,上市公司创新融资约束趋紧,导致上市公司减少创新投入从而抑制了创新产出。这说明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同时,应优化融资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例,缓解创新融资约束,推动企业创新发展。
2022 Vol. 39 (2): 131-140 [
摘要
] (
737
) [
HTML
1KB] [
PDF
1200KB] (
733
)
141
冯展斌, 李国民
差异化战略下现金股利政策研究
选取2007—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财务数据,从融资约束的视角出发,研究企业战略差异对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并基于制度背景研究了产权性质和市场化水平的调节效应。实证结果表明:企业战略差异会降低现金股利支付倾向和现金股利支付水平,国有产权性质和较高的市场化水平均削弱了企业战略差异对现金股利政策的负向影响。战略差异通过加剧企业融资约束程度,降低了现金股利支付倾向和支付水平。从理论上来看,将战略理论与股利分配理论结合起来,拓展了战略理论在财务研究中的应用。从实践上来看,企业要结合自身战略选择制定现金股利政策,采用差异化战略的企业为缓解融资约束,应采用稳健的现金股利政策。
2022 Vol. 39 (2): 141-151 [
摘要
] (
724
) [
HTML
1KB] [
PDF
1226KB] (
625
)
152
王励晴, 谷雨
财政收入目标与企业非税负担
近年来,我国非税收入征管逐渐规范,但财政收入目标对企业非税负担依然存在影响,企业非税负担的增加有冲抵减税降费政策效果的可能性。基于地级市财政收入目标数据和企业微观数据,通过实证检验探讨财政收入目标与企业非税负担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目标越高,当地企业的非税负担越重;并且在面临未完成或超额完成的目标时,地方政府会加强非税收入的征管;当地方政府恰好完成目标时,会相应减少非税征收努力。异质性检验发现,城市的同质性会提高竞争效应,使地方政府加强非税征管;此外,与国有企业和大企业相比,非国有企业和中小企业承担了更多的非税负担。拓展性分析表明,税收收入的完成情况对于非税收入的征收有负向作用,地方政府往往选择增加非税收入来应对税收收入的不足,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税费替代现象。这些研究结论对我国税费征管制度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22 Vol. 39 (2): 152-160 [
摘要
] (
515
) [
HTML
1KB] [
PDF
1184KB] (
1089
)
经济经纬
经济经纬 (双月刊)
主办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出版单位:《经济经纬》编辑部
主 编:李小建
电 话:0371-63519038
0371-63519039
邮 箱:jjjw@huel.edu.cn
国际刊号:ISSN 1006-1096
国内刊号:CN 41-1421/F
邮发代号:36-90
用户名
密 码
版权所有 © 2010《经济经纬》编辑部
豫ICP备13002877号-3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东路180号 邮政编码:450046 电话:0371-63519038,63519039 传真:0371-63519007 E-mail:
jjjw@huel.edu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