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经纬
首页
期刊介绍
编 委 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学术影响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留 言 板
经济经纬
·
《经济经纬》再次蝉联《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版)》
·
《经济经纬》编辑部声明
·
搬迁声明
·
《经济经纬》成功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
《经济经纬》创刊40周年暨人工智能背景下期刊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召开
·
喜讯:《经济经纬》再次蝉联CSSCI来源期刊
·
《经济经纬》投稿格式要求
·
(投稿必看)《经济经纬》针对作者的一些共性问题做出的规范化要求(请点击看详细内容)
·
《经济经纬》刊物栏目调整!!
·
选稿偏好
·
欢迎访问《经济经纬》网站,欢迎免费下载、订阅网刊文章、摘要和参考文献!
更多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论文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国知网CNKI
万方数据
更多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经济经纬
2020年 37卷 3期
刊出日期:2020-05-10
三农问题
习近平新发展理念专题
国际经济
产业经济
企业管理
宏观经济
财政金融
习近平新发展理念专题
1
刘耀彬, 熊瑶
环境规制对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差异影响——基于HDI分区的比较
环境规制主要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FDI来影响经济发展质量,而且在不同地区间的表现存在明显差异。在系统考察环境规制对经济发展质量作用机制的基础上,以中国2002—2016年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基于HDI分区比较环境规制对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差异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不同HDI指数地区的环境规制强度对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并不相同。HDI较高的地区,其环境规制强度与经济发展质量也相对较高。(2)高于全国平均HDI地区的环境规制对经济发展质量有积极作用,且主要通过技术创新的补偿效应产生影响。(3)低于全国平均HDI地区的环境规制对经济发展质量有显著的消极作用,且主要通过FDI的技术溢出效应产生影响,而其污染避难所效应并不显著。可见,需要因地制宜地把握好环境规制强度来助推区域经济发展质量。
2020 Vol. 37 (3): 1-10 [
摘要
] (
873
) [
HTML
1KB] [
PDF
1295KB] (
1566
)
11
徐成龙, 庄贵阳
基于环境规制的环渤海地区工业集聚对生态效率的时空影响
基于2009—2016年环渤海地区4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DEA模型、动态面板的差分GMM估计方法等对环渤海地区环境规制、工业集聚与生态效率进行综合探究,得出如下结论:(1)山东省、京津冀的城市环境规制强度和生态效率呈上升趋势,辽宁省的城市环境规制强度和生态效率则呈波动下降趋势。京津冀和辽宁省大多数城市的区位熵有明显下降趋势,山东省城市的区位熵变动趋势不明显,大多数城市区位熵呈波动态势。(2)环渤海地区生态效率的滞后项系数显著为正,环境规制、工业集聚与生态效率分别呈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而工业集聚与环境规制的交互项与生态效率呈正相关关系。(3)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外商直接投资对生态效率的影响显著为正,而人力资本对生态效率的影响不显著。可以看出,环境规制、工业集聚对生态效率的提高至关重要,而经济发展、人口规模、外商直接投资等也都是提高生态效率的重要因素。
2020 Vol. 37 (3): 11-19 [
摘要
] (
899
) [
HTML
1KB] [
PDF
5468KB] (
1079
)
20
董昕灵, 张月友
产业分工、环境污染与区域经济发展——基于长江经济带重化工产业的实证
在长江经济带严重的“重化工围江”背景下,为将环境修复与经济发展同时兼顾,通过借鉴投入产出分析思路,采用长江经济带11省(市)2005—2016年面板数据,分析了该区域分工、污染与经济的总体特征,并应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考察重化工业分工水平对地区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结果表明:经济带中游已经摆脱了与上游基本重合的区域分工角色,不断向下游贴近;经济带的重化工业分工、环境污染和经济发展均存在空间依赖性;中上游地区重化工分工水平的降低促进了地区污染水平下降,“污染转移”并未随着经济带内重化工产业的转移而发生;地区重化工业分工弱化会带动地区在经济带中经济规模比重的提升。
2020 Vol. 37 (3): 20-28 [
摘要
] (
840
) [
HTML
1KB] [
PDF
4122KB] (
1359
)
29
李佳佳
制度安排、城镇化与环境污染
在新经济地理和经济增长模型的综合理论框架下,利用1998—2015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和门槛效应模型对制度安排、城镇化和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全国、东部和西部城镇化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均呈现倒N形,中部则呈现U形;产权制度、市场制度、经济开放和环境制度与城镇化交互项的估计系数显著为负,分配格局显著为正,且引入交叉项使得倒N形和U形曲线的顶点有所提前;不同制度安排条件下城镇化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间效应,当制度安排较低时,城镇化提高会加剧环境污染,当制度安排逐步完善时,城镇化对环境污染的加剧作用会逐步减弱。同时劳动、资本、环境投资以及技术水平都从不同方面对环境污染产生影响。因此,通过制度完善和创新,推进区域环境合作,是推进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2020 Vol. 37 (3): 29-36 [
摘要
] (
930
) [
HTML
1KB] [
PDF
1228KB] (
1257
)
三农问题
37
高延雷, 张正岩, 王志刚
城镇化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吗?——来自中国31个省(区、市)的面板证据
基于2000—2016年中国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利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了城镇化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效应,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从总效应来看,城镇化对农业机械化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农业劳动力和农民收入均发挥了显著的正向中介效应,且前者的作用远远大于后者;进一步研究发现,东部地区城镇化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的机制表现为农业劳动力与农民收入的双重中介效应,而中西部地区仅表现为农业劳动力的正向中介效应。混合最小二乘法、随机效应模型以及工具变量法的稳健性检验均支持上述结论。据此,我们提出引导农业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机购置补贴标准以及建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等针对性政策建议。
2020 Vol. 37 (3): 37-44 [
摘要
] (
944
) [
HTML
1KB] [
PDF
1423KB] (
1412
)
45
薛蕾, 申云, 徐承红
农业产业集聚与农业绿色发展:效率测度及影响效应
采用SBM-Undesirable模型测算了2004—2015年我国30个省份(不含西藏和港澳台地区,下同)的农业绿色发展效率;构建地理距离矩阵和经济地理嵌套矩阵,分析了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机制,并基于SAR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绿色发展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效率在2004—2015年间得到大幅提升且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呈现出东部、西部、东北、中部梯度递减的分布规律;从极差值来看,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效率的差距不断扩大,但各区域内部临接省份间的差距则不断缩小;农业绿色发展效率具有正向空间外部性,但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全国层面的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绿色发展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溢出效应约为直接效应的4倍,东北和中部地区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绿色发展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溢出效应分别约为直接效应的0.8倍和1.3倍,西部地区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绿色发展效率存在正向的直接效应,而溢出效应不明显。
2020 Vol. 37 (3): 45-53 [
摘要
] (
828
) [
HTML
1KB] [
PDF
2729KB] (
1205
)
54
南光耀, 诸培新
农地流转中禀赋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苏省两县区的调查数据
农地流转市场发展滞后不仅有产权制度层面的原因,更有农民个体微观心理层面的因素。基于行为经济学的视角,分析农地流转中影响禀赋效应产生的相关因素,并利用江苏省射阳县和海安市的农户调查数据,构建Logistic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农地流转中禀赋效应的产生主要受农民土地所有权认知、农地的可替代性及农户面临的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影响;农民个体特征变量中女性相对于男性而言,在农地流转中更容易产生禀赋效应,农民年龄与禀赋效应的产生概率呈正相关,而受教育程度及家庭非农收入提高则负向影响禀赋效应的产生。以上结论的政策启示为,只有充分考虑农地流转中影响禀赋效应产生的相关因素,弱化农民的损失规避心理,才能进一步促进农地流转市场的发展。
2020 Vol. 37 (3): 54-61 [
摘要
] (
838
) [
HTML
1KB] [
PDF
1264KB] (
1110
)
国际经济
62
李世杰, 涂冰晶, 蔡祖国
反补贴抑制了中国出口贸易吗?——来自产品层面数据的经验证据
基于2004—2016年的出口产品数据,计算每类产品在此期间出口的集约边际与扩展边际,运用4个反补贴代理变量测算中国出口产品遭遇的反补贴状况,就反补贴对中国出口贸易出口边际的影响进行回归分析,实证检验中国出口繁荣与反补贴相共存的理论假说。研究发现,中国出口企业常以增加出口总值作为首要应对策略,稳定出口目的地市场份额,形成反补贴对中国出口贸易的促进效应。但这一措施并未真正促进对中国出口贸易更为重要的扩展边际。因而,不存在所谓贸易壁垒促进中国出口企业转型升级的倒逼机制。
2020 Vol. 37 (3): 62-70 [
摘要
] (
810
) [
HTML
1KB] [
PDF
1211KB] (
1425
)
71
马妍妍, 俞毛毛
出口企业更“绿色”吗?——基于上市公司绿色投资行为的分析
在开放经济背景下,运用2013—2017年进行绿色投资披露的A股上市公司样本,分析了企业的出口行为对绿色投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企业出口行为能有效带动绿色投资的提升;(2)对于资本密集度高、行业竞争程度高的企业,出口对绿色投资的拉动作用更明显,同时,绿色信贷能够进一步促进企业绿色投资行为;(3)出口主要通过规模经济渠道、竞争渠道对绿色投资行为产生影响,并且随着TFP增加,出口对企业绿色投资影响呈现出U形特征。研究结论为提高我国出口企业国际声誉、实现企业清洁生产提供了相应经验证据。
2020 Vol. 37 (3): 71-80 [
摘要
] (
835
) [
HTML
1KB] [
PDF
1227KB] (
850
)
产业经济
81
杨秀云, 赵勐, 王全良
我国高速快捷运输市场中竞争替代的结构性特征研究——基于中国高铁与航空运输数据的经验分析
构建高速快捷运输市场中高铁与民航竞争的数理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二者之间的竞争替代关系,并依据2003—2016年全国161个民航通航城市的航空和高铁数据,利用连续时间DID法探讨竞争替代的具体结构性特征。结果表明:尽管中国民航与高铁运量双双持续增长,但全国范围内高铁开通显著导致城市航空客、货运量降低,并且对航空货运的冲击效果更强;这种冲击效果在西部地区表现最强,中部地区次之,东部最弱;城市拥有的高铁站等级越高,高铁对当地航空运输的影响越大。因此,为促进我国交通运输业长期健康发展,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统筹规划高铁和航空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二者协同发展,提高建设资金使用效率。
2020 Vol. 37 (3): 81-91 [
摘要
] (
783
) [
HTML
1KB] [
PDF
1537KB] (
1213
)
92
王少国, 邓阳
产量过剩行业国有企业民营化对社会福利效应的影响研究
削减过剩产量是我国当前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处于产量过剩行业的国有企业同样面临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点任务,然而在此背景下国企发展对社会福利效应的影响却缺少文献研究。为此,基于混合寡头理论,构建了以国有企业民营化为代表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产量过剩行业不同类型企业产量及社会福利效应影响的理论模型,并选取2008—2016年全国典型的6个产量过剩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国有企业民营化程度提高使国企产出水平降低,而民企及外企产出水平增加,社会福利水平具有下降趋势;产业补贴提高使社会福利水平呈倒U形趋势;产量限制政策的增强对民营化程度较低行业的社会福利效应呈现U形变化趋势,对于民营化程度中等行业的社会福利效应则呈递减趋势。据此提出应深入推进处于充分竞争行业的国企混改、补贴政策向研发环节转移、以资本引导调控产出及构建互利开放的对外市场格局的政策建议。
2020 Vol. 37 (3): 92-99 [
摘要
] (
709
) [
HTML
1KB] [
PDF
1216KB] (
1241
)
100
戴萍萍, 刘荣春, 叶修群
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与产业结构升级——基于双重差分法的实证研究
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作为开放型产业政策的空间载体,在引领产业结构升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2000—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了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促进了产业结构合理化,但不利于产业结构高级化;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与动态差异;保税区通过抑制加工贸易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出口加工区通过促进加工贸易发展抑制产业结构合理化;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通过提高FDI质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2020 Vol. 37 (3): 100-107 [
摘要
] (
829
) [
HTML
1KB] [
PDF
1207KB] (
1157
)
企业管理
108
潘克勤
关键审计事项披露改变了审计师的审计责任意识吗?——基于审计定价视角
利用沪深A股上市公司2017年年报审计首次执行关键审计事项准则这个准自然实验契机,以审计定价及其变化作为审计师感知到的审计责任,以被出具的审计意见类型作为客户风险的度量,探讨新准则实施、客户风险与审计师感知到的审计责任变化的关系。采用双重差分方法分析发现:首次执行关键审计事项准则后,被审计单位风险越大,则审计定价越高,审计定价增长幅度越大,但低风险客户的审计定价反而下降;2017年相较于2016年如果客户风险加剧,则审计定价越高、涨幅越大,但2016年相较于2015年却没有该现象,说明首次实施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准则强化了审计师对高风险客户的审计责任意识,审计师通过风险溢价调整事前做出了风险补偿,同时,披露关键审计事项降低了审计师对于低风险客户的审计责任。
2020 Vol. 37 (3): 108-116 [
摘要
] (
922
) [
HTML
1KB] [
PDF
1226KB] (
1920
)
117
王靖宇, 张文珂, 李慧聪
国有企业冗员与企业创新
以2008—2018年国有上市公司为样本,重点研究了国有企业内部冗员与企业创新的关系。研究发现:冗员对国有企业创新的影响存在区间效应,即适度冗员有助于在一定范围内提高国企的研发投资力度,但随着国企冗员负担的持续增加,冗员产生的倒逼机制减弱,从而抑制了国企的研发投资力度。进一步研究发现:产品市场竞争程度对于冗员和研发投资的关系起到了负向调节作用。国企冗员与研发投入之间的关系在商业类国企中比在公益类国企中更加显著,稳健性检验的结果表明,其他外部环境变量如产权性质、年度、行业等对结果没有显著影响。
2020 Vol. 37 (3): 117-124 [
摘要
] (
1040
) [
HTML
1KB] [
PDF
1204KB] (
1229
)
125
欧绍华, 查君君
创业拼凑对新企业资源获取的动态影响研究——基于创业学习的中介效应
从改善新企业资源获取视角出发,构建创业拼凑、创业学习与资源获取关系的概念模型,基于问卷调查回收的293份有效数据实证分析了创业拼凑对新企业资源获取的动态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在新创企业的初创期和早期成长期,创业拼凑对影响新企业生存的运营资源和影响新企业发展的知识资源的获取具有正向显著影响;经验学习、认知学习、实践学习在创业拼凑和资源获取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同时,创业拼凑对创业学习也具有正向影响。此研究改善了创业领域创业资源获取的前因变量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创业拼凑理论。
2020 Vol. 37 (3): 125-133 [
摘要
] (
709
) [
HTML
1KB] [
PDF
1273KB] (
1051
)
宏观经济
134
周建军, 刘奎兵, 郑娇, 傅贻忙
人口结构对房价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性研究
厘清人口结构影响住房价格的内在机理有助于科学分析房价和准确预测房价走势。基于此,选取2004—201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分别从全国层面与区域层面实证检验人口结构对住房价格的影响。研究发现,从全国层面来看,少儿抚养比与房价变动的方向相反,但老年抚养比与房价正相关,且高等教育比例越高,住宅价格越高。此外,城镇化率在一定时期内推动了房价的上涨,流动人口对于房价的影响也十分显著,人口流出将抑制房价上涨,而人口流入将拉升房价,“移民”现象使得中国房地产面临着控房价和去库存的双重压力。从区域层面来看,人口结构因素对各区域住房价格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人口结构因素会显著影响房价,而在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中西部地区,人口结构因素对于房价的影响并不显著,房价上涨更多是由于经济普遍性的周期发展带来的个人收入提高所致。
2020 Vol. 37 (3): 134-141 [
摘要
] (
1122
) [
HTML
1KB] [
PDF
1201KB] (
1405
)
142
杜书云, 田申
房价波动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的影响——基于省域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
基于2007—2017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利用DEA-Malmquist指数测算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房价波动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影响的区域差异及空间效应。实证结果表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稳中有升,并呈地理聚集效应,房价正向波动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的影响为负,临近省份房价正向波动不利于本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的提高。分地区研究表明:房价波动对东部、西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的影响为负,房地产税收比重提高对东北地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具有不利影响。因此,要继续以稳定房价为关键抓手,逐步降低房地产税收比重,加大实体经济发展中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力度,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
2020 Vol. 37 (3): 142-150 [
摘要
] (
945
) [
HTML
1KB] [
PDF
1648KB] (
1058
)
151
蔡玲, 王昕
竞争市场下环境比较优势的资本积聚效应
基于嵌套Romer模型,利用2005—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中国环境比较优势的资本积聚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在控制市场竞争和其他因素后,中国环境比较优势总体上对资本积聚具有显著空间联系和正向影响。具体而言,中国森林资源和土地质量优势对资本积聚具有显著当期和空间滞后正向影响,空气质量和水资源优势对资本积聚具有当期负效应。因此,需要发挥环境比较优势对经济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优化资本积聚结构。
2020 Vol. 37 (3): 151-158 [
摘要
] (
723
) [
HTML
1KB] [
PDF
1302KB] (
838
)
财政金融
159
王榆芳
金融风险传递、国际资本流动与最优托宾税率选择——基于国际资本流动两国模型的分析
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方法,通过构建国际资本流动的两国模型,在系统性金融风险产生背景下,实证分析了国际资本流动对各国宏观经济产生的冲击。研究结果表明:国际资本流动冲击具有非对称性,对原始资本流入国的影响程度要比原始资本流出国相对更高;国际资本流动能够导致各国消费与资产价格在短期出现“超调”,并造成各国债务规模占GDP比重及资本积累速度下滑且难以恢复到均衡水平。现阶段我国应适时引入托宾税,并从资本流入和流出两个方面对国际资本进行管控,降低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和频次,最大限度削弱国际资本流动对宏观经济造成的冲击。
2020 Vol. 37 (3): 159-166 [
摘要
] (
813
) [
HTML
1KB] [
PDF
1931KB] (
796
)
167
张会芹
慈善捐赠、反腐力度与信贷融资
以2009—2017年中国A股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不断强化的反腐败背景,研究民营企业慈善捐赠对信贷融资的影响。研究发现:总体来看慈善捐赠影响银行信贷决策,为民营企业争取到了更多信贷资金;不断强化的反腐力度,改变了捐赠等外部因素对信贷资金配置的干预,弱化了民营企业通过慈善捐赠进行融资寻租的预期;慈善捐赠干预信贷资金配置在市场化程度不同地区存在差异,反腐力度的强化有效抑制了民营企业寻租行为,促进了信贷资金配置的公平竞争。
2020 Vol. 37 (3): 167-176 [
摘要
] (
800
) [
HTML
1KB] [
PDF
1219KB] (
687
)
经济经纬
经济经纬 (双月刊)
主办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出版单位:《经济经纬》编辑部
主 编:李小建
电 话:0371-63519038
0371-63519039
邮 箱:jjjw@huel.edu.cn
国际刊号:ISSN 1006-1096
国内刊号:CN 41-1421/F
邮发代号:36-90
用户名
密 码
版权所有 © 2010《经济经纬》编辑部
豫ICP备13002877号-3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东路180号 邮政编码:450046 电话:0371-63519038,63519039 传真:0371-63519007 E-mail:
jjjw@huel.edu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