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经纬
首页
期刊介绍
编 委 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学术影响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留 言 板
经济经纬
·
《经济经纬》再次蝉联《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版)》
·
《经济经纬》编辑部声明
·
搬迁声明
·
《经济经纬》成功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
《经济经纬》创刊40周年暨人工智能背景下期刊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召开
·
喜讯:《经济经纬》再次蝉联CSSCI来源期刊
·
《经济经纬》投稿格式要求
·
(投稿必看)《经济经纬》针对作者的一些共性问题做出的规范化要求(请点击看详细内容)
·
《经济经纬》刊物栏目调整!!
·
选稿偏好
·
欢迎访问《经济经纬》网站,欢迎免费下载、订阅网刊文章、摘要和参考文献!
更多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论文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国知网CNKI
万方数据
更多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经济经纬
2022年 39卷 3期
刊出日期:2022-05-10
区域经济
三农问题
国际经济
产业经济
企业管理
财政金融
区域经济
3
周国富, 陈鑫鹏
国家级新区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国家级新区是经国务院批准,为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而设立的综合功能平台,其设立的政策效果有待检验。基于2002—2018年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以设立国家级新区政策为准自然试验,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法识别国家级新区的设立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因果效应。研究发现:(1)国家级新区的设立有助于地区经济发展,并且其推动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并未减弱。(2)在东北和西部地区设立国家级新区的政策效应明显优于在东部和中部地区设立国家级新区,内陆地区设立国家级新区的政策效应明显优于在沿海地区设立国家级新区。(3)无论国家级新区设立在“省会及以上城市”还是“其他城市”,对周边城市均存在“虹吸效应”,其中又以设立在“其他城市”的国家级新区对周边城市的“虹吸效应”更显著。(4)跨区域设立国家级新区的政策效应要优于单一行政主体设立国家级新区的政策效应。上述实证研究结果为国家级新区未来布局和相关政策实施提供了重要依据。
2022 Vol. 39 (3): 3-14 [
摘要
] (
728
) [
HTML
1KB] [
PDF
1333KB] (
2613
)
15
李雪, 吴福象, 竺李乐
互联网发展水平、知识溢出与区域创新能力
基于中国2006—2018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互联网发展水平、知识溢出对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显示,全国样本中,互联网发展水平和知识溢出均能显著促进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这说明互联网发展水平和省份之间的知识溢出都是地区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推动力。同时,互联网发展水平的提高能够显著推动知识溢出的创新促进作用。分样本中,一方面,互联网发展水平和知识溢出对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在不同区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东部地区的互联网发展水平和知识溢出对其创新能力有着显著的正向效应,而中西部地区的这种效应却不明显。另一方面,互联网通过知识溢出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效应也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在东部地区有显著的推动作用,而在中西部地区却不存在。为了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实现区域创新协同发展,在推进互联网发展时,也要根据不同区域的禀赋条件实行差异化的互联网创新战略。
2022 Vol. 39 (3): 15-25 [
摘要
] (
687
) [
HTML
1KB] [
PDF
1259KB] (
2733
)
26
胡双钰, 吴和成, 翁旻
区域合作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利用2005—2019年中国31个省(区、市)的平衡面板数据,基于知识生产函数探讨区域内合作、区域间合作以及区域内与区域间平衡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区域技术多元化作为情境因素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各区域创新绩效显著提高,但中西部与东部地区之间的差距未能得到显著改善;在地理空间效应下,区域内合作显著推动了区域创新绩效的提升;区域间合作与区域创新绩效具有非线性关系,随着跨区域合作的增加,区域创新绩效呈先升后降的倒U形态势;与以往研究中的正相关性不同,本研究从资源稀缺性角度表明,区域内与区域间合作的平衡不利于区域创新绩效的提升。区域技术多元化不仅直接提升了区域创新绩效,而且正向调节了区域内、区域间及两者平衡与区域创新绩效的关系。
2022 Vol. 39 (3): 26-34 [
摘要
] (
561
) [
HTML
1KB] [
PDF
1192KB] (
1113
)
三农问题
35
檀竹平, 耿鹏鹏, 罗必良
转移距离、服务外包与农地流转——基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农户证据
利用9省(区)农户数据,分析农业劳动力转移距离对农户农地流转的影响。结果表明:劳动力转移的距离越远,越能够强化农户的农地流转行为倾向。进一步研究发现,农户劳动力转移对农地转出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即只有当农户中劳动力的非农转移达到一定比例时,才会对农地转出产生影响;使用替代变量法和工具变量法均证明了该结果的稳健性。农户异质性分析表明,高兼业程度农户的劳动力非农转移、体力型劳动力非农就业对其农地转出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分区域来看,劳动力转移对农户农地转出的影响呈现中部、东部、西部依次弱化的区域格局。另外,农户参与分工经济,进行农业生产性服务外包,会显著降低劳动力非农转移对农户农地转出的促进作用,这表明农业劳动力、农业社会化服务与农地流转三大要素市场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2022 Vol. 39 (3): 35-44 [
摘要
] (
623
) [
HTML
1KB] [
PDF
1176KB] (
699
)
45
张自强
互联网使用与农户收入不平等
基于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采用内生转换模型对互联网使用与农户收入不平等的关系及其内在作用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缓解了农户收入不平等,基于反事实假设情景看,实际未使用互联网的农户若选择使用互联网,其收入不平等水平将下降21.4%;互联网使用对农户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女性、中年和家庭经济状况低于平均水平的农户通过互联网降低收入不平等的作用更大;基于反事实假设看,初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或家庭经济状况低于平均水平的实际未使用互联网的农户,若选择使用互联网,其收入不平等水平下降幅度更大,若其实际使用互联网而选择不使用,其收入不平等水平将明显提高。在替换解释变量和估计方法后,上述研究结论仍然稳健。互联网使用通过信息效应和就业效应两条路径间接作用于农户收入不平等;其中信息效应具有完全中介效应,就业效应具有部分中介效应。
2022 Vol. 39 (3): 45-54 [
摘要
] (
659
) [
HTML
1KB] [
PDF
1188KB] (
912
)
国际经济
55
葛顺奇, 万淑贞
价值链延伸型并购与中国企业自主创新
在全球价值链时代,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核心战略,而价值链延伸型并购是实现此战略的重要举措。以价值链延伸型并购为切入点,基于2008—201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以及并购交易数据,利用OLS、PSM-DID等多种实证方法,考察了价值链延伸型并购对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实施并购所需投入的大量资源会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企业创新资源,特别是不利于微型企业的自主创新。然而,价值链延伸型并购所形成的上下游一体化可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激励企业加大专用性更强的研发投入,进而带动企业自主创新,在总体上对企业自主创新具有促进效应。就上游并购而言,上述效应显著高于其他并购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并且能在并购后一段时间内持续增强。因此,营造有利于企业价值链延伸型并购的经营环境能够推动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
2022 Vol. 39 (3): 55-66 [
摘要
] (
544
) [
HTML
1KB] [
PDF
1326KB] (
1098
)
67
袁柳
进口产品种类与出口国内附加值率
基于双重差分与工具变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利用2000—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和海关贸易数据库,系统考察了进口产品种类与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关系。研究发现:进口产品种类与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呈U形关系,即未达到门槛值以前,进口产品种类的增加降低了企业的出口国内附加值率;当进口产品种类达到门槛值以后,进口产品种类的增加显著提升了企业的出口国内附加值率。进口产品种类对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不同贸易方式的企业、不同地区的企业以及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进口产品种类对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机制检验表明通过企业成本加成和研发创新效应,进口产品种类显著影响了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因此,为提高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获得更多国际贸易利得,企业应不断增加进口产品种类;政府则应针对不同贸易方式、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类型采取差异化的进口策略。
2022 Vol. 39 (3): 67-77 [
摘要
] (
577
) [
HTML
1KB] [
PDF
1216KB] (
1207
)
产业经济
78
陈金丹, 王晶晶
数字化投入与制造业创新效率
数字技术是实现中国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新引擎,它的深度应用正在改变企业创新过程和产业创新生态。结合WIOTs及中国制造业面板数据,系统检验数字化投入对制造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第一,数字化投入与制造业创新效率之间存在“先抑制后促进”的U形关系;目前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程度普遍不高,数字化投入对制造业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且国内数字化投入的影响效应大于国外数字化投入的影响效应。第二,需求规模扩张对数字化投入与制造业创新效率之间的U形关系具有调节作用,且内需调节效应大于外需调节效应;市场化改革与市场竞争会弱化数字化投入与制造业创新效率之间的U形关系,缓解初期数字化投入不足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第三,进一步分析表明,提高创新资源使用效率、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是数字化投入促进制造业创新效率提升的重要途径。上述研究结论的启示为,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发挥数字经济、扩大内需与市场化改革的乘数效应,将有助于中国制造业的创新发展。
2022 Vol. 39 (3): 78-88 [
摘要
] (
629
) [
HTML
1KB] [
PDF
1192KB] (
1466
)
89
熊振兴
碳足迹税、生态补偿与资源型经济产业转型
碳足迹是从需求侧量化的产品内在的能耗所引发的碳排放,它对实现碳生态补偿和加强需求侧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核算能源消费的碳足迹并量化相应碳汇气体调节功能生态产品的价值,提出基于碳足迹税的生态价值补偿方案,创新了服务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在此基础上,以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例,构建CGE模型,分析碳足迹税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从要素密集度、投入产出和经济增长结构等方面比较分析资源型经济产业结构转型效应。研究发现:碳足迹对资源型经济转型具有积极作用,能够促进要素投入的集约化、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实现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减量化,推动技术密集型产业增长,有助于引导低能耗低排放的高新产业发展,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因此,我们建议通过碳足迹税引导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2022 Vol. 39 (3): 89-96 [
摘要
] (
1097
) [
HTML
1KB] [
PDF
1159KB] (
1160
)
企业管理
97
付东, 钱爱民
资本引入战略与产能利用率——基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分析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疏通经济循环堵点的关键在于完善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以提高供给质量。基于代理理论,从企业资本引入战略视角考察各类引入资本对制造业企业产能利用率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引入内源性资本提升产能利用率,引入外源性资本降低产能利用率。(2)在三种外源性资本中,债权资本对产能利用率的抑制作用显著,政府补助次之,股权资本不显著。(3)机制检验发现,内源性资本降低代理成本,进而提升产能利用率;外源性资本增加代理成本,进而降低产能利用率。(4)进一步研究发现,内源性资本提升产能利用率的作用在好的营商环境中更显著,优化营商环境是提升供给质量的重要举措。研究结论揭示了资本要素配置影响企业产能利用率的机制,有助于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也支持了正在进行中的营商环境改革。
2022 Vol. 39 (3): 97-107 [
摘要
] (
542
) [
HTML
1KB] [
PDF
1197KB] (
1512
)
108
闫永生, 李凌飞, 邵传林
知识产权制度与民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以2012年开始实施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选取2005—2019年A股民营上市企业微观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知识产权制度对民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非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民营企业相比,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显著促进了辖区内民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异质性检验显示,知识产权制度对中西部地区民营企业、融资约束较高民营企业及行业竞争程度较高民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影响更大;中介效应模型检验表明,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能够通过增加地区科学技术支出和激励民营企业创新产出,进而对民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积极影响。研究结论揭示了知识产权制度对民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为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优化营商环境、激励民营企业创新、促进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2022 Vol. 39 (3): 108-118 [
摘要
] (
694
) [
HTML
1KB] [
PDF
1184KB] (
1057
)
119
张腾, 朱晓红
迭代创新视角下资源选择性配置对平台型企业成长的影响
融合资源配置与迭代创新前沿研究成果,构建“选择性配置-迭代创新-平台型企业成长”理论框架,利用分层线性回归方法验证研究命题,探究平台型企业成长之道。对来自京、津、鲁、豫等地区160家企业的实证研究表明:(1)资源的选择性配置对平台型企业成长具有积极作用;(2)选择性配置促进迭代创新的迅捷行动与持续改进,后者有利于企业成长;(3)作为迭代创新的基本维度,迅捷行动与持续改进在选择性配置与企业成长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对于企业成长,资源配置比企业所掌握的资源量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研究有助于完善互联网背景下平台型企业成长机理,探究迭代创新驱动机制,并区分维度考察迭代创新中介作用,丰富迭代创新量化研究,推动其理论发展,丰富资源配置的研究成果,促进研究视野从资源静态属性向企业对资源的动态调配拓展。
2022 Vol. 39 (3): 119-127 [
摘要
] (
540
) [
HTML
1KB] [
PDF
1178KB] (
690
)
财政金融
128
邹瑾, 徐梓涵, 崔传涛
地方官员变更与债券市场风险
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有赖于地方政府与市场的良性互动,考察地方政府行为性因素在债券市场中的作用十分重要。以地方政府行为作为切入点,基于中国信用债市场与地级市官员数据,考察因官员变更导致的地方政府行为非连贯性对债券市场违约率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地方政府官员变更会导致债券市场违约率上升,且主要作用于非国有企业,在官员任期较长、透明度较低、营商环境较差的地区更为明显。中国债券市场存在政府兜底行为,城投债拓展了地方政府对本地企业兜底的能力。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债券市场违约样本中,官员变更年度的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均高于未变更年度,说明原有政企关系使一些财务质量不佳的企业留在了债券市场。研究结论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防范金融风险提供了经验证据。
2022 Vol. 39 (3): 128-137 [
摘要
] (
603
) [
HTML
1KB] [
PDF
1171KB] (
1010
)
138
谢巧燕, 王昱崴
金融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机制研究
基于2006—201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分析金融发展推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实现机制。研究发现:金融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且金融行业发展相比金融规模扩张、金融效率提高更有利于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金融发展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主要体现在对区域增量型创新能力的影响,而金融规模扩张和金融行业发展分别倾向于促进区域增量型和激进型创新能力提升。从机制分析来看,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和降低产业结构扭曲程度是强化金融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前者主要通过金融规模扩张和金融行业发展来实现,后者则主要表现为整体金融发展与金融规模扩张通过降低第三产业结构扭曲程度、金融行业发展通过降低整体产业结构扭曲程度来实现。研究拓展了金融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作用的认识,为更好地推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提供了可靠的经验证据。
2022 Vol. 39 (3): 138-149 [
摘要
] (
759
) [
HTML
1KB] [
PDF
1275KB] (
1240
)
150
马亚红, 杨肃昌
环境规制与重污染企业税收规避
政府环境规制对企业经营及财务行为产生影响,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和转型升级压力,使企业因经营业绩恶化或转型失败陷入困境,所以在强规制背景下企业通过税收规避降低成本和抵御风险的需求增加。基于2015年新《环境保护法》实施的制度背景,以我国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采用双重差分法研究环境规制对重污染企业税收规避程度的影响。实证检验表明:政府环境规制提高了重污染企业税收规避程度,小规模企业和盈利能力强的企业更倾向于通过税收规避抵消环境规制的影响;环境规制对企业避税程度的影响仅在资源密集型行业显著,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不显著;环境规制对企业避税程度的影响仅在东部地区及法治环境较好区域显著,在中西部地区及法治环境较差区域不显著。
2022 Vol. 39 (3): 150-160 [
摘要
] (
608
) [
HTML
1KB] [
PDF
1246KB] (
1810
)
经济经纬
经济经纬 (双月刊)
主办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出版单位:《经济经纬》编辑部
主 编:李小建
电 话:0371-63519038
0371-63519039
邮 箱:jjjw@huel.edu.cn
国际刊号:ISSN 1006-1096
国内刊号:CN 41-1421/F
邮发代号:36-90
用户名
密 码
版权所有 © 2010《经济经纬》编辑部
豫ICP备13002877号-3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东路180号 邮政编码:450046 电话:0371-63519038,63519039 传真:0371-63519007 E-mail:
jjjw@huel.edu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