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艾小青,张雪薇,2020.交通基础设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经济集聚: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实证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1):77-85. 
[2]	白俊红,王钺,蒋伏心,等,2017.研发要素流动、空间知识溢出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7):109-123. 
[3]	卞元超,吴利华,白俊红,2018.高铁开通、要素流动与区域经济差距[J].财贸经济(6):147-161. 
[4]	曹芳芳,程杰,武拉平,等,2020.劳动力流动推进了中国产业升级吗?——来自地级市的经验证据[J].产业经济研究(1):57-70. 
[5]	陈德球,胡晴,2022.数字经济时代下的公司治理研究:范式创新与实践前沿[J].管理世界(6):213-240. 
[6]	陈晓东,杨晓霞,2021.数字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基于灰关联熵与耗散结构理论的研究[J].改革(3):26-39. 
[7]	郭进,兰叶凡,2021.国内市场潜力推动城市经济增长的效应演化和机制分析[J].经济评论(6):118-135. 
[8]	何雅兴,余婕,2022.区域技术进步与国内国际双重价值链嵌入[J].当代财经(9):100-112. 
[9]	洪银兴,任保平,2023.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内涵和途径[J].中国工业经济(2):5-16. 
[10]	侯燕飞,陈仲常,2016.中国“人口流动-经济增长收敛谜题”:基于新古典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的分析与检验[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9):11-19. 
[11]	黄群慧,余泳泽,张松林,2019.互联网发展与制造业生产率提升:内在机制与中国经验[J].中国工业经济(8):5-23. 
[12]	霍春辉,吕梦晓,张银丹,2023.数字新基建对国内价值链循环的影响研究[J].当代财经(2):120-131. 
[13]	黎峰,2017.进口贸易、本土关联与国内价值链重塑[J].中国工业经济(9):25-43. 
[14]	李跟强,潘文卿,2016.国内价值链如何嵌入全球价值链:增加值的视角[J].管理世界(7):10-22. 
[15]	李善同,黄怡,刘云中,2022.中国产业空间重心移动特征与启示[J].经济地理(9):1-10. 
[16]	李天宇,王晓娟,2021.数字经济赋能中国“双循环”战略: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J].经济学家(5):102-109. 
[17]	李鑫,史园园,2021.数字经济背景下的垄断问题分析和反垄断路径选择[J].财政科学(4):99-105. 
[18]	刘斌,顾聪,2019.互联网是否驱动了双边价值链关联[J].中国工业经济(11):98-116. 
[19]	刘友金,周健,曾小明,2023.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转移的互惠共生效应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55-73. 
[20]	马丹,唐佳琦,何雅兴,2022.投入产出框架下中国产品部门投入数字化程度的测算、分解及质量效应研究[J].统计研究(12):3-21.  
[21]	潘文卿,2018.中国国家价值链:区域关联特征与增加值收益变化[J].统计研究(6):18-30. 
[22]	邵朝对,李坤望,苏丹妮,2018.国内价值链与区域经济周期协同: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3):187-201. 
[23]	邵朝对,苏丹妮,2019.国内价值链与技术差距:来自中国省际的经验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6):98-116. 
[24]	沈剑飞,2018.流通活动、市场分割与国内价值链分工深度[J].财贸经济(9):89-104. 
[25]	盛斌,苏丹妮,邵朝对,2020.全球价值链、国内价值链与经济增长:替代还是互补[J].世界经济(4):3-27. 
[26]	施炳展,游安南,2021.数字化政府与国际贸易[J].财贸经济(7):145-160. 
[27]	史本叶,马晓丽,2023.国内价值链、全国统一大市场与企业出口产品质量[J].国际经贸探索(4):4-18. 
[28]	宋弘,陆毅,2020.如何有效增加理工科领域人才供给?——来自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52-67. 
[29]	宋建,王静,2018.“扭曲之手”会加重“成本病”吗:基于经济增长分解框架下的测算与分析[J].财贸经济(2):136-152. 
[30]	孙焱林,马绍雄,汪小愉,2022.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抑制了经济周期协同性吗?[J].经济问题探索(8):14-36. 
[31]	唐宜红,俞峰,王晓燕,2018.中国服务企业是否从服务业FDI中获取创新?——来自第二次经济普查和专利微观数据的经验证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130-143. 
[32]	佟家栋,范龙飞,2022.知识产权保护与国内价值链网络深化升级[J].经济学动态(2):18-34. 
[33]	王彬,高敬峰,宋玉洁,2023.数字经济对三重价值链协同发展的影响[J].统计研究(1):18-32. 
[34]	王欣亮,张家豪,刘飞,2023.大数据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吗?——基于数据基础设施与技术应用的双重效应解释[J].统计研究(5):103-119. 
[35]	王迎,史亚茹,于津平,2023.数字经济与国内价值链分工[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118-130. 
[36]	王亚飞,权天舒,柏颖,等,2023.数字经济促进了城市创新创业活跃度吗?——基于26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经验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5):135-147. 
[37]	韦庄禹,2022.数字经济发展对制造业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3):66-85. 
[38]	夏杰长,李銮淏,刘怡君,2023.数字经济如何打破省际贸易壁垒:基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中国经验[J].经济纵横(2):43-53. 
[39]	许德友,2016.产业链的空间分离与转移:基于距离型成本的视角[J].财贸研究(3):18-29. 
[40]	许恒,张一林,曹雨佳,2020.数字经济、技术溢出与动态竞合政策[J].管理世界(11):63-84. 
[41]	许宪春,雷泽坤,窦园园,等,2021.中国南北平衡发展差距研究:基于“中国平衡发展指数”的综合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5-22. 
[42]	杨慧梅,江璐,2021.数字经济、空间效应与全要素生产率[J].统计研究(4):3-15. 
[43]	杨仁发,郑媛媛,2023.数字经济发展对全球价值链分工演进及韧性影响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8):69-89. 
[44]	杨文溥,2021.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增长:后发优势还是后发劣势?[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3):19-31. 
[45]	袁凯华,李后建,高翔,2021.我国制造业企业国内价值链嵌入度的测算与事实[J].统计研究(8):83-95. 
[46]	张晨霞,李荣林,2022.人口老龄化、数字经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J].经济经纬(5):3-13. 
[47]	张其仔,许明,2022.实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导向型产业政策的目标指向与重要举措[J].改革(7):82-93. 
[48]	张营营,彭硕毅,白东北,2023.数字经济影响城市创新质量的效应与机制研究[J].经济经纬(1):14-24. 
[49]	张宇,蒋殿春,2021.数字经济下的国际贸易:理论反思与展望[J].天津社会科学(3):84-92. 
[50]	赵涛,张智,梁上坤,2020.数字经济、创业活跃度与高质量发展:来自中国城市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10):65-76. 
[51]	周国富,董子祎,申博,2023.人力资本集聚、数字经济发展与“产业-消费”协同升级[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6):70-84. 
[52]	ABELIANSKY A L,HIBERT M,2017.Digital technology and international trade:is the quantity of subscriptions or the quality of data speed that matters?[J].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41(1):35-48. 
[53]	HARRIS C D,1954.The market as a factor in the localization of industry in the united states[J].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44(4):315-348. 
[54]	KOOPMAN R,POWERS W,WANG Z, et al,2010.Give credit to where credit is due:tracing value added in global production[Z].NBER working paper, No.16426. 
[55]	OSTER E,2019,Unobservable selection and coefficient stability: theory and evidence[J].Journal of business & economic statistics,37(2):187-2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