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经纬
首页
期刊介绍
编 委 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学术影响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留 言 板
经济经纬
·
《经济经纬》再次蝉联《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版)》
·
《经济经纬》编辑部声明
·
搬迁声明
·
《经济经纬》成功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
《经济经纬》创刊40周年暨人工智能背景下期刊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召开
·
喜讯:《经济经纬》再次蝉联CSSCI来源期刊
·
《经济经纬》投稿格式要求
·
(投稿必看)《经济经纬》针对作者的一些共性问题做出的规范化要求(请点击看详细内容)
·
《经济经纬》刊物栏目调整!!
·
选稿偏好
·
欢迎访问《经济经纬》网站,欢迎免费下载、订阅网刊文章、摘要和参考文献!
更多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论文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国知网CNKI
万方数据
更多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经济经纬
2024年 41卷 4期
刊出日期:2024-07-10
区域经济
三农问题
国际经济
产业经济
企业管理
区域经济
3
肖鹏, 刘亚卫, 代龙涛
城市公共服务供给如何促进地区创新?——基于人才与产业集聚效应的检验
基于2011—2020年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市辖区)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检验了差异化的城市公共服务供给对地区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公共服务供给对以专利授权总量来衡量的地区创新水平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机制分析发现,以教育、医疗、交通基础设施为主的城市公共服务主要通过吸引人才与产业集聚促进地区创新;异质性分析表明,这一正向影响在一、二线城市以及财政自给率较高的城市中更为显著,且促进作用与地区内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呈正相关关系,尤其第三产业的比重对地区创新的影响更大。上述研究结论为城市通过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以吸引人才与产业集聚,从而促进地区创新提供了现实依据与政策参考。
2024 Vol. 41 (4): 3-15 [
摘要
] (
256
) [
HTML
1KB] [
PDF
1543KB] (
290
)
16
梁军, 李佳艺
中心城市科技创新能促进城市群协调发展吗?——兼论收入房价比的调节作用
利用2007—2019年127个地级市的数据,系统检验了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对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影响机制,并讨论了收入房价比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第一,中心城市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不仅显著促进了城市群协调发展,还加快了外围城市经济增长收敛,并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群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第二,中心城市科技创新通过深化产业分工促进城市群协调发展。第三,收入房价比能够调节中心城市科技创新与城市群协调发展之间的关系,但调节效果存在区域异质性,仅在中部地区显著增强了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对城市群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对东部和西部地区没有明显的调节作用。研究结论不仅丰富了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影响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理论研究,且在提高收入房价比方面提供了政策启示。
2024 Vol. 41 (4): 16-28 [
摘要
] (
264
) [
HTML
1KB] [
PDF
1237KB] (
389
)
29
王振华, 江金启
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基于技术进步偏向视角
利用全国1869个县域数据,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指标体系,采用随机森林算法测度并描述全国县域高质量发展水平,并进一步从技术进步偏向的视角分析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县域高质量发展的效应和机制。研究发现:第一,中国县域高质量发展水平稳步提高,综合指数均值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且存在着显著的全局空间集聚效应和地域差异,障碍因素诊断发现创新相较于其他四个维度障碍度的比例较大。第二,数字乡村建设能够显著促进中国县域的高质量发展。第三,技术进步偏向在数字乡村建设对中国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具体而言,数字乡村建设能够加快促进中国县域技术进步发生由劳动偏向型向资本偏向型的转变,并进而增加县域创新产出来显著推动中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应继续强化数字赋能,引导资本更多向县域流动,强化技术进步的资本偏向,以发挥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县域高质量发展的作用。
2024 Vol. 41 (4): 29-43 [
摘要
] (
256
) [
HTML
1KB] [
PDF
1476KB] (
467
)
三农问题
44
魏滨辉, 罗明忠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立的影响
利用2010—2019年中国1898个县域面板数据,基于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政策,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法分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立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显著促进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创立,改革试点县新注册农业企业的数量平均增加了4.1%;机制检验表明,基于要素流动视角,推动资本下乡、吸引劳动力回流和促进农业机械化作为关键途径,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上述效应因农业生产条件、人口结构特征以及非正式制度环境的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异,在粮食主产区、老龄化程度和文盲率较高以及宗族和儒家文化盛行的地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更能有效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创立和发展。上述结论的政策启示为:政府应继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村经济的整体提升;考虑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异质性影响,政策制定者应采取差异化策略,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政策。
2024 Vol. 41 (4): 44-55 [
摘要
] (
307
) [
HTML
1KB] [
PDF
1422KB] (
394
)
56
田红宇, 付玮琼, 祝志勇
高标准农田建设能遏制耕地“非粮化”吗?
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构建连续型双重差分模型,基于省级面板数据考察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耕地“非粮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相较于控制组,高标准农田建设使实验组耕地“非粮化”程度下降了3.64%,表明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耕地“非粮化”具有显著且持续强化的抑制效应,经过模型适用性和多重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依然可信;该政策效应因区域粮食功能定位、粮食熟制、粮食作物种类和地形条件不同而表现出明显差异,粮食主产区、高熟制地区、水稻主种植区和非平原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耕地“非粮化”的抑制效应更明显;地块规模扩张、种植模式变革和比较成本优势是高标准农田建设抑制耕地“非粮化”的三条重要途径。研究结论的政策启示为:在建设农业强国过程中,应加快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尽快补齐耕地质量短板;同时严格落实高标准农田利用优先序,彻底扭转耕地“非粮化”势头,为实现“藏粮于地”战略目标提供支撑。
2024 Vol. 41 (4): 56-68 [
摘要
] (
306
) [
HTML
1KB] [
PDF
1516KB] (
302
)
国际经济
69
田思远, 王孝松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双边贸易结构绿色转型——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验分析
使用2003年至2021年中国对62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与贸易数据,考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双边贸易结构绿色转型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能够显著促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边出口结构绿色转型,对进口结构的影响不显著;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通过促进东道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升级和绿色技术应用的机制推动出口结构绿色转型;异质性分析表明,在环境保护力度和贸易便利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进一步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分析表明,“一带一路”倡议强化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双边贸易结构绿色转型的促进作用。研究为如何推进“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
2024 Vol. 41 (4): 69-79 [
摘要
] (
327
) [
HTML
1KB] [
PDF
1214KB] (
257
)
80
程中海, 乔智宏
服务贸易是“稳就业”的新引擎吗?——来自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的证据
将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作为服务贸易发展的准自然实验,利用2007—2021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考察服务贸易发展对劳动力就业规模与就业结构的因果效应。研究发现: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建设能显著扩大就业规模,并优化产业层面与技能层面的就业结构。在克服内生性问题、排除异质性处理效应、控制城市特征与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服务贸易发展能通过出口增长、创业活跃度提升与劳动力流动渠道对就业规模产生影响,并通过产业结构高级化与技术创新等途径对就业结构产生影响。异质性分析发现,服务贸易创新试点政策的就业效应在行政等级更高、地理区位更具优势、经济发展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更高的城市更为明显。空间效应分析表明,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政策的就业效应具有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论为利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促进“稳就业”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
2024 Vol. 41 (4): 80-93 [
摘要
] (
283
) [
HTML
1KB] [
PDF
1724KB] (
330
)
产业经济
94
吴雨桐, 路先锋, 李军
人口老龄化、产业结构与劳动收入份额
基于1994—201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利用门槛效应模型,从产业结构视角考察了人口老龄化对劳动收入份额的非线性影响。研究发现:人口老龄化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呈现由负到正的非线性变化,产业结构发挥了重要调节作用,当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比值超过0.871时,人口老龄化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由负转正;在负向影响阶段,人口老龄化通过劳动资本的“相对价格”渠道与“相对数量”渠道对劳动收入份额产生影响,在正向影响阶段,“相对数量”渠道的作用不再显著,人口老龄化主要通过“相对价格”渠道对劳动收入份额产生影响;异质性检验发现,市场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人口老龄化对劳动收入份额由负转正的影响越显著。
2024 Vol. 41 (4): 94-107 [
摘要
] (
307
) [
HTML
1KB] [
PDF
1423KB] (
288
)
108
马林, 黄立军
要素市场化配置对高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
选取2012—2021年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检验了要素市场化配置对高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要素市场化配置能够显著提升高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果依然成立。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要素市场化配置能够通过推动人力资本流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高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要素市场化配置对高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在东中部地区、资源禀赋型地区以及高城镇化水平地区更显著。空间效应检验结果表明,要素市场化配置对高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具有显著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据此,应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激发高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活力;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助推全国统一要素市场建设;制定要素差异化配置方针,破除区域间要素流通壁垒,以期对提升高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有所助益。
2024 Vol. 41 (4): 108-122 [
摘要
] (
241
) [
HTML
1KB] [
PDF
1328KB] (
232
)
企业管理
123
韩民春, 刘曈
“两业”融合对企业加成率的影响——来自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基于全国投入产出数据与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库匹配得到的制造业企业样本,研究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以下简称“两业”)融合对企业加成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两业”融合显著提升了制造业企业加成率,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两业”融合通过促进企业投入要素升级、核心技术升级和产品功能升级三种渠道提升企业加成率;异质性检验表明,“两业”融合明显提升了位于东部地区、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制造业企业的加成率;拓展分析发现,企业所在地区的制度环境强化了“两业”融合对制造业企业加成率的促进作用,“两业”融合还显著降低了企业加成率的离散度,优化了资源配置。研究结论为深入理解“两业”融合如何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视角与经验证据,也为进一步助推制造业“质效升级”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
2024 Vol. 41 (4): 123-136 [
摘要
] (
294
) [
HTML
1KB] [
PDF
1257KB] (
333
)
137
王冬梅, 王学渊, 赵连阁
绿色金融助推重污染企业减排效应研究
基于2012—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样本,以2017年成立的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作为准自然试验,采用三重差分方法,通过比较绿色金融试点政策实施前后、试点地区相对于非试点地区、重污染行业相对于非重污染行业,企业碳排放是否变化来检验绿色金融试点政策对企业污染减排的影响。研究发现:绿色金融试点政策有效降低了试点地区重污染企业的碳排放水平,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末端治理、融资约束以及缩减规模是绿色金融政策降低重污染企业碳排放的重要渠道。异质性分析发现,绿色金融试点政策的碳减排效果在国有企业、外部融资依赖度高的企业、资本密集型行业、环境规制较强地区的重污染企业中更为显著。研究结论不仅为评估绿色金融试点政策的实施效果提供了经验证据,还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复制和推广具有实践意义。
2024 Vol. 41 (4): 137-148 [
摘要
] (
326
) [
HTML
1KB] [
PDF
1522KB] (
370
)
149
苏明政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债务置换与企业商业信用
以2010—2021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和地方经济数据为样本,使用面板数据二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等方法检验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扩张对企业商业信用供给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理,并对债务置换的微观效果进行评估。研究表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扩张显著抑制了企业的商业信用供给,在考虑内生性与多种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隐性债务扩张对企业商业信用供给影响中发挥着中介效应。政策效应检验表明,隐性债务置换政策的实施促进了企业商业信用供给的增加。异质性检验发现,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扩张对企业商业信用供给的抑制性影响在东部地区和民营企业中表现得更为明显。研究结论对深入理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2024 Vol. 41 (4): 149-160 [
摘要
] (
382
) [
HTML
1KB] [
PDF
1596KB] (
357
)
经济经纬
经济经纬 (双月刊)
主办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出版单位:《经济经纬》编辑部
主 编:李小建
电 话:0371-63519038
0371-63519039
邮 箱:jjjw@huel.edu.cn
国际刊号:ISSN 1006-1096
国内刊号:CN 41-1421/F
邮发代号:36-90
用户名
密 码
版权所有 © 2010《经济经纬》编辑部
豫ICP备13002877号-3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东路180号 邮政编码:450046 电话:0371-63519038,63519039 传真:0371-63519007 E-mail:
jjjw@huel.edu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