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强身,刘俊杰,2022.数字经济发展与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32-44. 柏培文,喻理,2021.数字经济发展与企业价格加成:理论机制与经验事实[J].中国工业经济(11):59-77. 毕会娜,李春阳,2022.新发展格局下数字经济发展对县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基于流通效率的中介效应检验[J].商业经济研究(16):185-188. 才国伟,张学志,邓卫广,2011.“省直管县”改革会损害地级市的利益吗?[J].经济研究(7):65-77. 蔡嘉瑶,张建华,2018.财政分权与环境治理:基于“省直管县”财政改革的准自然实验研究[J].经济学动态(1):53-68. 陈诗一,陈登科,2018.雾霾污染、政府治理与经济高质量发展[J].经济研究(2):20-34. 陈芳,龙志和,林光平,2011.中国县域经济差距及其收敛性的实证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6):49-55. 谌璐,刘晓科,崔刚,2023.数字经济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优化:基于宝鸡市县域面板数据的分析[J].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6):44-55. 丁守海,徐政,张普阳,2021.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人民幸福感的实证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133-146. 丁志帆,2020.数字经济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研究: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现代经济探讨(1):85-92. 傅秋子,黄益平,2018.数字金融对农村金融需求的异质性影响:来自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证据[J].金融研究(11):68-84. 高志刚,任严岩,韩延玲,2022.新型城镇化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阐释与实证检验[J].区域经济评论(5):58-69. 郭爱君,2021.“双循环”格局下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J].人民论坛(2):34-37. 黄春元,李媛钰,2023.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及动态演化[J].统计与决策(18):109-113. 江金启,王振华,2022.数字金融发展与中国居民包容性创业实现:来自县域层面数字金融与传统金融关系的证据[J].劳动经济研究(4):111-140. 柯善咨,2009.中国城市与区域经济增长的扩散回流与市场区效应[J].经济研究(8):85-98. 孔宪丽,米美玲,2015.高铁梅.技术进步适宜性与创新驱动工业结构调整:基于技术进步偏向性视角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11):62-77. 李丹,戴政,2024.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劳动要素流动与国内价值链循环[J].经济经纬(1):17-29. 李海金,冯雪艳,2023.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治理:挑战与应对[J].社会主义研究(6):95-102. 李宏兵,张少华,朱廷珺,2023.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助推共同富裕的机制与效应研究[J].经济经纬(6):121-135. 粟麟,何泽军,杨伟明,2022.数字金融与县域经济发展:影响机制与异质性研究[J].财经论丛(9):59-68. 梁桂保,张利杰,刘葵容,2024.数字普惠金融、劳动力流动与县域经济发展[J].西部论坛(1):18-31. 梁小甜,文宗瑜,2022.数字经济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11):109-113. 刘家旗,茹少峰,2022.数字经济如何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国际比较视角[J].经济体制改革(1):157-163. 刘军,杨渊鋆,张三峰,2020.中国数字经济测度与驱动因素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6):81-96. 刘亮,李廉水,程中华,等,2020.智能化如何影响技术进步偏向?[J].研究与发展管理(4):1-11. 刘曦绯,高笑歌,2021.乡村数字治理如何跨越“表面数字化”陷阱:基于“公民即用户”视角的分析[J].领导科学(4):28-30. 陆铭,2022.向心城市:迈向未来的活力、宜居和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陆雪琴,章上峰,2013.技术进步偏向定义及其测度[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8):20-34. 罗必良,2020.疫情高发期的农业发展:新挑战与新思维[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1-6. 马勇,王慧,夏天添,2022.数字经济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来自江西县域经济数据和fsQCA的研究[J].企业经济(8):59-67. 冯伯豪,王晓红,2024.数字农业助推乡村振兴的影响机制及政策建议[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1):119-129. 任保平,文丰安,2018.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判断标准、决定因素与实现途径[J].改革(4):5-16. 任保平,何厚聪,2022.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理论逻辑、路径选择与政策取向[J].财经科学(4):61-75. 宋旭光,何佳佳,左马华青,2022.数字产业化赋能实体经济发展:机制与路径[J].改革(6):76-90. 孙学涛,2019.县域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中的结构红利[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孙学涛,王振华,2021.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基于技术进步偏向的视角[J].财贸研究(6):46-58. 孙学涛,王振华,张广胜,2017a.县域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中存在结构红利吗?——基于中国1869个县域的面板数据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6):73-82. 孙学涛,王振华,张广胜,2017b.技术进步偏向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及其溢出效应[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11):56-68. 王汉杰,温涛,韩佳丽,2019.贫困地区政府主导的农贷资源注入能够有效减贫吗?——基于连片特困地区微观农户调查[J].经济科学(1):108-119. 王伟,2020.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构建与测度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6):82-92. 王振华,2014.城镇化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与县域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证[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王振华,孙学涛,李萌萌,等,2019.中国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基于结构红利视角[J].软科学(8):68-72. 王振华,孙闻娅,白冰,2023.数字金融要素配置、技术进步偏向与收入分配效应[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10):3-20. 汪淑娟,谷慎,2021.科技金融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J].经济学家(2):81-91. 万晓榆,罗焱卿,2022.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及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J].改革(1):101-118. 温忠麟,方杰,谢晋艳,等,2022.国内中介效应的方法学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8):1692-1702. 吴玉鸣,2007.县域经济增长集聚与差异:空间计量经济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文汇(2):37-57. 项松林,张志鹏,杨彪,2024.数字技术赋能乡村产业振兴:长丰县“数字草莓”的经验观察[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8-105. 杨佳锋,2024.数字赋能乡村多元共治的理路、现实困境及其优化路径[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101-110. 余东华,张鑫宇,孙婷,2019.资本深化、有偏技术进步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J].世界经济(8):50-71. 张俊,2017.高铁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基于卫星灯光数据的研究[J].经济学(季刊)(4):1533-1562. 张凤臣,2023.强化数字赋能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J].中国市场(9):22-24. 张凤林,2022.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J].理论探讨(3):167-172. 张毅,2010.中国县域经济差异变化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11):15-25. 周腰华,王振华,张广胜,2017.中国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1):35-47. ACEMOGLU D,2002. Technical Change, inequality, and the labor Market[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40(1):7-72. LEÓN-LEDESMA M A, MCADAM P, WILLMAN A,2010.Identifying the 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 with biased technical change[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0(4):1330-1357. WANG Z, SUN X, ZHANG G,2018.Structural dividends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 Proceedings of rijeka faculty of economics,36(1):355-3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