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经纬
首页
期刊介绍
编 委 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学术影响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留 言 板
经济经纬
·
《经济经纬》再次蝉联《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版)》
·
《经济经纬》编辑部声明
·
搬迁声明
·
《经济经纬》成功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
《经济经纬》创刊40周年暨人工智能背景下期刊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召开
·
喜讯:《经济经纬》再次蝉联CSSCI来源期刊
·
《经济经纬》投稿格式要求
·
(投稿必看)《经济经纬》针对作者的一些共性问题做出的规范化要求(请点击看详细内容)
·
《经济经纬》刊物栏目调整!!
·
选稿偏好
·
欢迎访问《经济经纬》网站,欢迎免费下载、订阅网刊文章、摘要和参考文献!
更多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论文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国知网CNKI
万方数据
更多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经济经纬
2023年 40卷 1期
刊出日期:2023-01-10
区域经济
三农问题
数字经济
产业经济
企业管理
财政金融
数字经济
3
曾祥炎, 魏蒙蒙, 周健
数字经济、要素配置与区域技术收敛
随着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数字经济能否成为缩小地区差距的“加速器”备受关注,其中,数字经济能否促进技术收敛尤为关键。基于要素配置视角,从理论和经验两个方面探讨了数字经济对区域技术收敛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研究表明:(1)我国区域内技术创新水平、技术创新质量以及技术创新数量存在显著的绝对
β收敛和条件β
收敛特征,即随着时间推移,技术创新差距逐渐缩小并最终收敛于稳定状态,在考虑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支持程度等影响因素时,结论依然保持不变;(2)数字经济能够有效推动区域技术收敛,且数字经济推动技术创新数量收敛的速度要快于推动技术创新质量收敛的速度,经过内生性问题处理以及替换核心解释变量等检验后仍具有较好的稳健性;(3)数字经济能够通过优化劳动力要素与资本要素的配置促进区域技术收敛。研究结论为高质量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深入实施数字经济战略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启示。
2023 Vol. 40 (1): 3-13 [
摘要
] (
652
) [
HTML
1KB] [
PDF
1230KB] (
1756
)
14
张营营, 彭硕毅, 白东北
数字经济影响城市创新质量的效应与机制研究
在理论阐述数字经济对城市创新质量作用机理的基础上,以包含专利价值信息的创新指数测度中国城市创新质量,估计数字经济对城市创新质量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显著促进了中国城市创新质量的提升,在利用工具变量法和多期双重差分法克服潜在内生性问题,以及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同时,从长期来看,这种作用还表现出明显的条件收敛趋势。影响机制的检验表明,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和扩大消费市场规模是数字经济驱动城市创新质量提升的重要渠道。最后,门槛模型的分析显示,数字经济对城市创新质量的积极影响存在“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表明“梅特卡夫法则”在城市创新系统中完全适用,并且在充分考虑创新资源配置、消费市场规模的调节下,城市创新系统中数字经济的动态溢出效果会进一步得到强化。
2023 Vol. 40 (1): 14-24 [
摘要
] (
630
) [
HTML
1KB] [
PDF
1233KB] (
1712
)
区域经济
25
黄漫宇, 余祖鹏, 陈磊, 赵曜
高铁开通促进了城市绿色创新吗?
高铁作为中国新型交通基础设施,其高效便捷的运输方式对于提升城市经济关联、促进绿色创新具有重要影响。在系统阐述高铁开通与城市绿色创新内在关联逻辑的基础上,基于2008—2019年中国26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了高铁开通对城市绿色创新的本地效应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城市层面绿色创新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高铁开通为城市绿色创新提供了重要动力,不仅会促进本地城市绿色创新,还会影响邻近城市绿色创新。(2)高铁开通不仅提升了城市绿色创新的绝对水平,也提高了其相对水平;高铁开通对城市绿色创新的空间效应会受到城市规模的调节,城市规模越大,高铁开通对城市绿色创新的作用越明显。(3)高铁开通对城市绿色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有效作用范围为距离本地城市100~250 km半径内,250 km以外则不再明显。上述研究结论为充分发挥高铁开通作用,促进城市经济绿色转型提供了重要依据。
2023 Vol. 40 (1): 25-35 [
摘要
] (
630
) [
HTML
1KB] [
PDF
1236KB] (
845
)
36
何小钢, 郭晓斌
网络基础设施、知识溢出与城市创新——来自“宽带中国”战略的准自然实验
在实施“网络强国”战略背景下,以知识溢出为切入点,借助“宽带中国”政策构建准自然实验,考察了网络基础设施对城市创新的影响效应与机制。研究发现:(1)网络基础设施具有明显的知识溢出效应,显著提升了本地的创新水平,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下该结论仍然成立。(2)网络基础设施对城市创新的提升效应存在时间异质性,创新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先变大后变小,在网络扩张的第3年达到最大。(3)空间异质性分析发现,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创新效应在东部、城市规模较大和交通基础设施较发达的城市更大。(4)网络基础设施对城市创新的影响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对邻近地区的创新水平也会产生正向影响,若不考虑空间溢出效应,则会高估网络基础设施对本地城市创新的提升作用。研究结论为新时代国家发挥“网络强国”和“创新强国”战略的“合力效应”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参考。
2023 Vol. 40 (1): 36-46 [
摘要
] (
634
) [
HTML
1KB] [
PDF
1403KB] (
1111
)
47
罗瑞, 王琴梅
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建设产生了经济增长效应吗?
以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建设为准自然实验,利用2013—2019年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建立渐进式双重差分模型,分析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建设产生的经济增长效应。结果表明:(1)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建设显著促进经济数量增长,且显著提升经济效率,经过平行趋势检验和改变经济效应代理变量、剔除其他政策干扰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2)区域异质性分析发现,东部和中部地区建设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作用更显著,可能是东部和中部地区对政策更敏感;城市等级异质性分析发现,二线至五线城市建设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效果更显著,可能是二线至五线城市对政策更依赖。(3)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建设主要通过增加经济集聚、提升物流效率和促进批发零售业发展进而产生经济增长效应。因此,政府和企业应继续合力建设好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连点成网,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提供物流保障。
2023 Vol. 40 (1): 47-56 [
摘要
] (
570
) [
HTML
1KB] [
PDF
1343KB] (
803
)
三农问题
57
邹一南
农民工自雇就业与举家迁移
利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探讨农民工自雇就业对其实现举家迁移的影响。研究发现:自雇农民工比受雇农民工更倾向于举家迁移,这一现象在女性、新生代、未受过高等教育、跨省迁移和高收入的农民工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在运用工具变量控制潜在内生性、采取倾向得分匹配法纠正选择性偏误后,上述结论仍然稳健。同时,自雇就业也有利于农民工选择其他家庭化迁移程度较高的迁移模式,自雇就业对农民工家庭化迁移的正向影响随着家庭化迁移程度的提高而提高。农民工自雇就业促进举家迁移主要是通过城市独立居住和农村土地转出的家庭空间资源再配置机制实现,而配偶不工作和老人随迁等家庭劳动力资源再配置机制的作用相对较弱。研究结论表明,通过积极扶持自雇就业等灵活就业形式可以有效促进农民工实现举家迁移,为自雇就业农民工提供城市居住、农地转出等方面的便利有助于这一机制的实现,而城市则应针对性地制定符合自雇就业农民工特点的公共服务政策。
2023 Vol. 40 (1): 57-67 [
摘要
] (
484
) [
HTML
1KB] [
PDF
1229KB] (
757
)
68
朱纪广
农民工返乡创业行为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效应分析
以2014—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为基础,运用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了农民工返乡创业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效应,以期厘清农民工返乡创业与乡村振兴之间的逻辑关系,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参考。研究发现:(1)农民工返乡创业总体上对乡村振兴具有显著促进效应,能够为乡村振兴增加新的动能。(2)农民工返乡创业行为能够改变乡村原有产业结构和传统发展模式,为乡村生态宜居提供资金支持,有效提高乡村治理能力,从而实现乡村居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富裕的目标。(3)农民工返乡创业行为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具有区域差异性: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农民工返乡创业行为对乡村振兴具有促进效应,东北地区农民工返乡创业由于规模较小而对乡村振兴的影响不显著。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优化返乡创业外部环境、健全帮扶政策、强化专业技能培训、因地制宜地制定返乡创业政策等建议。
2023 Vol. 40 (1): 68-77 [
摘要
] (
791
) [
HTML
1KB] [
PDF
1455KB] (
1266
)
产业经济
78
杨思莹, 王冰冰
工业智能化对劳动者职业伤害的影响研究
从劳动者技能匹配与产业基础条件匹配的思想出发,分析工业智能化转型对劳动者职业伤害的影响,并基于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加以检验。研究发现,工业智能化非但没能有效降低职业伤害,反而提高了城市职业伤害程度;使用工具变量法克服模型的内生性问题后,这一结论依旧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工业智能化转型次年,其对职业伤害的影响不再显著,并且在后续时间,工业智能化转型逐渐能够降低职业伤害。此外,考虑城市文化特征和产业特征后发现,文化底蕴会强化劳动者安全意识,降低工业智能化对职业安全造成的负面影响;地方政府引导和优化产业布局为工业智能化转型创造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可以有效降低工业智能化带来的职业伤害。研究结论对工业智能化发展初期的中国保障劳动者人身安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023 Vol. 40 (1): 78-87 [
摘要
] (
560
) [
HTML
1KB] [
PDF
1231KB] (
869
)
88
焦青霞
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基于投入来源差异的再验证
基于2007—2019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对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如何影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进行经验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具有促进作用,且存在服务投入来源异质性。在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仍然成立。进一步扩展研究发现,在服务业发展影响下,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区域内服务化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系呈“U”形,而区域外服务化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具有边际递增特征。经济发展水平在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区域内服务化和区域外服务化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中起着调节作用,当经济发展水平跨过门槛值(11.2735)后,三者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均显著提高。根据以上结论提出提高制造业投入服务化水平,为区域外服务引入创造便利条件,结合地区服务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分类制定产业发展政策等建议。
2023 Vol. 40 (1): 88-98 [
摘要
] (
509
) [
HTML
1KB] [
PDF
1330KB] (
655
)
企业管理
99
孙海涛, 李春琦
企业避税行为与多元化经营
避税和多元化经营都是企业的策略选择。基于2003—2018年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数据,考察了避税行为对企业多元化经营策略的影响,并且在多个方面进行了拓展性分析。研究发现:(1)避税行为会显著抑制企业的多元化经营,经过内生性检验和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旧成立;(2)避税行为对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抑制作用存在时间上的持续性;(3)异质性分析发现,在非国有企业、小企业、信息透明度低以及公司治理较差的企业中,这种抑制作用表现得更加明显;(4)进一步研究表明,避税行为通过增加企业的融资约束进而不利于企业多元化经营,具体地,避税增加了企业的银行贷款利率和成本,相对于长期贷款利率,主要是增加了银行短期贷款利率。研究结果拓展了企业避税行为经济后果的研究范围,同时对企业多元化经营策略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023 Vol. 40 (1): 99-109 [
摘要
] (
599
) [
HTML
1KB] [
PDF
1230KB] (
988
)
110
张文珂, 王靖宇
投资审批制度改革与企业创新质量
以投资审批制度改革为准自然实验平台,利用2010—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进行研究发现:投资审批制度改革有利于提高企业创新质量,即该政策变革具有创新外溢效应。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投资审批制度改革通过抑制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管理者股权激励强度两种潜在机制推动企业创新质量的改善。进一步地,研究发现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对企业创新质量的提升作用主要反映在民营企业、存在银企关系的企业以及全要素生产率较高的企业之中。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企业创新质量影响因素的文献,而且检验了投资审批制度改革的政策效果,为进一步推动投资审批制度改革以释放市场活力提供了稳健的经验证据。
2023 Vol. 40 (1): 110-119 [
摘要
] (
475
) [
HTML
1KB] [
PDF
1213KB] (
1045
)
120
史方, 宁金辉, 苑泽明
高管薪酬黏性、代理成本与研发操纵治理
以2008—202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了高管薪酬黏性对研发操纵的治理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发现:高管薪酬黏性能够显著抑制研发操纵;作用机制检验表明,代理成本的降低是高管薪酬黏性影响研发操纵的重要渠道。进一步研究发现,相较于“奖优-罚劣”型薪酬契约,具有黏性特征的“奖优-奖劣”型薪酬契约对研发操纵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尤其是业绩下降时高管薪酬略微增加的“奖优-低奖劣”型薪酬契约的治理作用更明显。此外,高管薪酬黏性还有助于缓解研发操纵对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的负面影响,提高公司未来创新产出。因此,企业应加强对研发费用异常情形的关注和监督,并构建“重赏轻罚”的高管薪酬黏性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其在创新投资决策中的激励和约束效用;政府相关部门应营造“重赏轻罚”的营商环境,缓解创新决策者和参与者的后顾之忧。
2023 Vol. 40 (1): 120-129 [
摘要
] (
688
) [
HTML
1KB] [
PDF
1214KB] (
963
)
财政金融
130
朱仁泽, 陈享光, 李光武
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对企业期限错配的影响
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既是以典型治理为特征的渐进式改革,也是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引导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举措。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参与者,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离不开长期资金的支持。基于2007—2020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和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的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研究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对企业期限错配的影响。研究发现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显著抑制了企业的期限错配,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影响渠道分析发现,科技金融结合试点通过权益性融资、长期债权类融资、政府帮扶三种途径缓解企业的期限错配。异质性分析发现,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对期限错配严重的企业以及理性借款的企业抑制效果更为明显。研究结论为政府积极引导金融资本、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提供了重要参考。
2023 Vol. 40 (1): 130-140 [
摘要
] (
546
) [
HTML
1KB] [
PDF
1294KB] (
1080
)
141
周先平, 罗瑞丰, 陈明威
动产担保政策对融资约束的影响——基于《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两次修订的准自然实验
以《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2017年和2019年的两次修订为准自然实验,基于我国A股主板上市公司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从纳入登记的应收账款行业范围扩大、动产种类扩大两个方面研究动产担保政策对融资约束的影响。结果表明,两次修订均能有效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并且纳入登记动产种类扩大比行业范围扩大的政策效果更强。作用渠道分析表明,两次修订通过降低债务成本、平滑债务波动、改善债务期限结构等方面缓解融资约束。应收账款质量提升、利率市场化推进、货币政策紧缩对政策效应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政策效果在民营企业、金融发展水平较高和法律政策环境较优地区的企业中更为显著。研究结果对评价及优化动产担保政策具有一定的价值。
2023 Vol. 40 (1): 141-151 [
摘要
] (
500
) [
HTML
1KB] [
PDF
1236KB] (
920
)
152
鞠方, 夏一丹, 罗泉, 夏云峰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外部治理环境与股利政策选择
基于2010—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样本,检验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股利政策选择的影响以及外部治理环境的调节效应。研究表明: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导致控制权转移,控股股东会实施积极的股票送转;而现金股利水平导致代理冲突,会影响控股股东的股权质押行为;好的外部治理环境具有正向效应,能够抑制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导致的股票高送转增加行为和现金股利降低水平。研究结合宏观环境和资本市场,深入分析了股权质押与股利政策选择之间的关系,为政府治理和金融监管提供有益的政策建议。
2023 Vol. 40 (1): 152-160 [
摘要
] (
582
) [
HTML
1KB] [
PDF
1184KB] (
1126
)
经济经纬
经济经纬 (双月刊)
主办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出版单位:《经济经纬》编辑部
主 编:李小建
电 话:0371-63519038
0371-63519039
邮 箱:jjjw@huel.edu.cn
国际刊号:ISSN 1006-1096
国内刊号:CN 41-1421/F
邮发代号:36-90
用户名
密 码
版权所有 © 2010《经济经纬》编辑部
豫ICP备13002877号-3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东路180号 邮政编码:450046 电话:0371-63519038,63519039 传真:0371-63519007 E-mail:
jjjw@huel.edu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