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经纬
首页
期刊介绍
编 委 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学术影响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留 言 板
经济经纬
·
《经济经纬》再次蝉联《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版)》
·
《经济经纬》编辑部声明
·
搬迁声明
·
《经济经纬》成功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
《经济经纬》创刊40周年暨人工智能背景下期刊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召开
·
喜讯:《经济经纬》再次蝉联CSSCI来源期刊
·
《经济经纬》投稿格式要求
·
(投稿必看)《经济经纬》针对作者的一些共性问题做出的规范化要求(请点击看详细内容)
·
《经济经纬》刊物栏目调整!!
·
选稿偏好
·
欢迎访问《经济经纬》网站,欢迎免费下载、订阅网刊文章、摘要和参考文献!
更多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论文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国知网CNKI
万方数据
更多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经济经纬
2021年 38卷 1期
刊出日期:2021-01-10
区域经济
三农问题
习近平新发展理念专题
国际经济
产业经济
企业管理
财政金融
习近平新发展理念专题
5
宋德勇, 李东方
国家级城市群高质量平衡增长研究——基于产业分工的视角
基于中国156个城市2008—2017年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产业分工对11个国家级城市群高质量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1)城市群内的产业分工不仅能够显著促进高质量增长,而且有助于缩小非中心城市与中心城市的增速差距;(2)对于非中心城市而言,这种促进作用在南方城市群和多中心结构城市群更为显著;(3)中介效应模型检验结果表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提高能够加快城市群内部的产业分工,从而促进城市高质量增长。因此,为了在城市群内实现高质量平衡增长,应加快非中心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强化产业分工协作,优化生产要素空间布局,促进中心城市与非中心城市功能互补。
2021 Vol. 38 (1): 5-14 [
摘要
] (
674
) [
HTML
1KB] [
PDF
1250KB] (
851
)
区域经济
15
杜霞, 方创琳, 马海涛
沿海省域旅游经济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及时空演化——以山东省为例
构建旅游经济与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山东省2000—2017年旅游经济和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进而对沿海省域旅游经济与城镇化耦合发展提出发展策略。研究表明:旅游经济和城镇化耦合关系正走向良性协调,但是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中心城市的耦合协调性明显优于其他城市,相对发展水平从旅游滞后型向同步型转化。沿海省份旅游经济发展仍有巨大的空间,深度挖掘滨海旅游资源刻不容缓。未来应推进沿海省份高品质全域旅游和新型城镇化发展,建立旅游和城镇化耦合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发展。
2021 Vol. 38 (1): 15-26 [
摘要
] (
849
) [
HTML
1KB] [
PDF
3826KB] (
1525
)
27
姚志毅, 张扬
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联动性的动态分析
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嵌入数字经济在经济增长中发生作用的三种形式,在理论上推导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增长的联动机制。以数字经济指标为研究对象,采用面板协整检验方法实证分析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是否具有联动性;采用2002—2017年的数据,构建状态空间模型,分析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联动性的动态变化。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增长是周期性波动的,尤其是数字技术的投入带来的波动变化较大;(2)数字经济与产业的融合主要通过网络零售提高电商营业收入,吸纳就业人员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正经历着从接受→断层→转型的过程。因此,政府需要积极引导传统产业转型,攻克数字技术难题,在政策和金融上支持中小企业数字经济的发展。
2021 Vol. 38 (1): 27-36 [
摘要
] (
936
) [
HTML
1KB] [
PDF
1282KB] (
1785
)
三农问题
37
李宏兵, 王爽, 赵春明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收入分配效应研究——来自“淘宝村”的经验证据
将2009—2017年阿里巴巴“淘宝村”数据与我国县级指标相匹配,利用中介效应模型和PSM方法等多种实证方案,检验了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对农民增收和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总体上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显著促进了农民增收,且该效应在中西部地区大于东部地区、在高市场化水平地区大于低市场化水平地区;从影响机制看,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该效应产生了正向促进作用,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则呈现抑制作用,同时,农民返乡就业的中介渠道也显著促进了农民增收;进一步研究发现,农村电子商务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呈现显著的倒U形特征,且主要通过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机制实现。
2021 Vol. 38 (1): 37-47 [
摘要
] (
1111
) [
HTML
1KB] [
PDF
1458KB] (
3963
)
48
吴国松, 姚升
要素市场扭曲背景下不同地域农民收入变动与结构优化研究
基于基尼系数探讨要素市场扭曲背景下农民收入总水平和收入结构变化的地域差异,通过收入结构变动指数分析农民收入来源结构的变动情况,采用夏普利值分解法量化分析包括要素市场扭曲在内的七大影响因素对不同地域农民收入差异的贡献率和贡献排序。研究发现:农民收入总水平的地域差异呈逐年扩大趋势,工资性收入的基尼系数值明显高于家庭经营性收入,农民收入总水平和工资性收入的基尼系数值趋向国际收入差距警戒线;农民四大来源收入的增长潜力和增长速度存在显著差异,其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存在显著结构性差异;要素市场扭曲阻碍了不同地域农民总收入及不同来源收入的增长,而其他因素具有显著的增收效应;要素市场扭曲、农村人力资本、地区工业化水平是导致农民总收入和收入结构地域差异扩大的前三位因素,涉农政策调整能够缩小农民收入总水平及收入结构的地域差异。
2021 Vol. 38 (1): 48-56 [
摘要
] (
742
) [
HTML
1KB] [
PDF
1199KB] (
849
)
57
袁超, 张东
流动赋权:外出务工经历与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质量
利用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 (CLDS) 数据,从女性经济赋权的理论视角探讨城市流动经历对返乡女性非农就业选择和收入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流动经历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女性的就业观念,提高了女性的经济赋权地位,但在城乡二元结构的背景下,广大农村地区相对欠发达的工业发展基础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返乡女性独自获取经济资本和参加就业的机会,降低了其收入,从而影响了返乡女性经济赋权和职业地位的获得。因此,促进农村地区工业产业发展以吸纳更多女性就业,同时加强对农村女性的就业培训、完善女性就业制度保障是促进返乡女性经济赋权和家庭地位提升的重要途径。
2021 Vol. 38 (1): 57-65 [
摘要
] (
840
) [
HTML
1KB] [
PDF
1193KB] (
1167
)
国际经济
66
姚辉斌, 张亚斌
要素禀赋差异、制度距离与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的区位选择
利用2005—2017年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数据,实证检验要素禀赋差异、制度距离对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总体来看,相对劳动力差异、人力资本差异和自然资源差异对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OFDI呈现抑制作用,有形资本差异和技术差异表现为正向影响,并且制度距离提高了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倾向。异质性分组检验证实了不同层级样本的要素禀赋差异和制度距离对中国OFDI的影响存在制度距离多维性、区域异质性和国别差异性。含交互项的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区位选择会受到要素禀赋差异和制度距离交互作用的影响,其中,制度距离与人力资本差异存在替代关系,与自然资源差异存在互补关系。
2021 Vol. 38 (1): 66-74 [
摘要
] (
771
) [
HTML
1KB] [
PDF
1210KB] (
1569
)
75
曹慧平, 沙文兵
契约环境、FDI与出口产品质量
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分析了契约环境、FDI与出口产品质量之间的内在作用机理,采用2000—2018年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HS6位码产品层面数据、世界银行全球治理指数和营商环境等数据库的匹配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契约环境与外商直接投资的交互作用能显著促进出口产品质量的提高,良好的契约环境对外商直接投资与出口产品质量之间的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异质性检验还发现,契约环境与FDI的交互作用对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作用在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和技术复杂度高的行业表现得更为显著;机制检验还发现,改善契约环境能够通过缓解融资约束、优化要素结构以及增加科研创新三种渠道实现有效利用外资,促进出口产品质量的提高。
2021 Vol. 38 (1): 75-85 [
摘要
] (
812
) [
HTML
1KB] [
PDF
1245KB] (
1230
)
产业经济
86
魏嘉辉, 顾乃华
老龄化与中国服务业就业结构
中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对服务业就业结构的演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一个两期交叠世代模型构建一般均衡框架,在充分就业和商品市场均衡的假设下,发现老龄化将通过需求效应、生产率效应和倒逼企业转变生产方式影响服务业的就业结构。基于上述结论,以中国2005—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为基础,通过采用不同服务业分类的方法,发现以上三种效应均显著存在,但由于中国人口流动特点、地区成本差异和技术分布不均,表现出较强的地区和行业异质性。总体看来,老龄化虽然由于劳动力供给减少而给经济带来不利影响,但也推动了中国服务业的结构性升级。
2021 Vol. 38 (1): 86-95 [
摘要
] (
668
) [
HTML
1KB] [
PDF
1199KB] (
1276
)
96
郑飞, 申香华, 卢任
政府补贴对企业绩效的异质性影响——基于产业生命周期视角
使用2013—2017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从产业生命周期的角度对财政补贴与企业绩效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总体而言,财政补贴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为正,且呈弱显著;区分产业生命周期阶段后发现,财政补贴显著提升了成长期和衰退期产业中企业的绩效,对形成期和成熟期企业的促进作用较小;进一步细分样本研究显示,财政补贴对成长期和衰退期产业中非国有企业的绩效存在显著激励效应,对形成期的国有企业有弱显著激励效应,对其他类别的企业则无显著影响。
2021 Vol. 38 (1): 96-104 [
摘要
] (
865
) [
HTML
1KB] [
PDF
1191KB] (
1893
)
企业管理
105
马红, 侯贵生
企业金融化与盈余管理——基于异质性持有目的的研究视角
以中国A股上市公司2008—2016年的经验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企业金融化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金融化的异质性影响分析中,适度的企业金融化偏向于预防性储备的目的,进而削弱了企业实施盈余管理的动机,而过度的企业金融化偏向于套利目的,进而激励了企业实施盈余管理的动机。(2)在进一步展开的分组分析中,依据企业对金融收益的依赖程度对样本进行分组发现,在依赖程度较高组中,企业金融化对盈余管理具有显著的助长效应,相反在依赖程度较低组中,则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
2021 Vol. 38 (1): 105-113 [
摘要
] (
942
) [
HTML
1KB] [
PDF
1200KB] (
843
)
114
韩金红, 支皓
监督抑或掏空:纵向兼任高管与企业债务融资
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2008—2019年的数据,从“监督效应”和“掏空效应”双重视角考察了纵向兼任高管对企业债务融资的影响。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存在纵向兼任高管时,债务融资成本较高,债务融资期限较短,并且这种效应在非国有企业更加显著。通过探索其影响机制,发现纵向兼任高管通过资金占用发挥了“掏空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兼任强度越强,大股东控制力越弱,纵向兼任高管的“掏空效应”越显著,而且相比总经理纵向兼任,董事长纵向兼任对企业债务融资的影响更加显著。研究结论丰富了纵向兼任高管的公司治理效应研究。
2021 Vol. 38 (1): 114-123 [
摘要
] (
780
) [
HTML
1KB] [
PDF
1211KB] (
1032
)
124
朱泽钢, 姜丽莎
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对盈余管理行为的治理作用研究——基于DID模型与文本分析
借助新审计准则(第1504号)实施这一准自然实验,设计DID模型,检验了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尤其对于非国有企业和融资需求高等具有较强盈余管理行为倾向的公司,具有明显的治理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披露的关键审计事项数量越多,对管理层的“震慑”作用越明显,盈余管理水平下降越多;账户层面和公司层面的关键审计事项披露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盈余管理水平,其中,账户层面的收入确认类别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对降低样本公司盈余管理水平作用最明显。研究结论说明关键审计事项披露通过抑制盈余管理行为提高了上市公司的信息质量,进而有利于资本市场效率的提升。
2021 Vol. 38 (1): 124-133 [
摘要
] (
842
) [
HTML
1KB] [
PDF
1211KB] (
1239
)
财政金融
134
张东, 王豪杰
金融集聚、空间溢出与地区工业绿色创新效率
基于省级层面数据,使用两阶段网络SBM模型对2008—2017年中国区域工业绿色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实证结果表明:近年来虽然研发效率存在一定程度改进,但研发效率和技术成果转化效率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且地区内部两极分化趋势明显;金融集聚与两阶段工业绿色创新效率均表现出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金融集聚促进研发效率提升,但对技术成果转化阶段效率提升不明显,金融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仅存在于技术成果转化阶段。
2021 Vol. 38 (1): 134-142 [
摘要
] (
794
) [
HTML
1KB] [
PDF
1333KB] (
1197
)
143
魏成龙, 罗天正
互联网、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
基于2008—201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建立门槛模型探讨了互联网影响科技创新的非线性传导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能够通过金融发展促进科技创新。互联网基建水平对科技创新影响的直接效应大于间接效应;互联网的使用水平在金融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对科技创新产出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在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对科技创新产出具有促进作用;互联网基础建设水平对科技创新在不同金融发展水平地区均呈现出显著的积极作用,但对金融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科技创新促进作用较小,对金融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促进作用较大。因此,互联网虽从整体上提高了科技创新产出,但也拉大了金融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之间的创新产出差距。
2021 Vol. 38 (1): 143-151 [
摘要
] (
701
) [
HTML
1KB] [
PDF
1321KB] (
1749
)
152
薛俭, 朱迪
绿色信贷政策能否改善上市公司的负债融资?
基于2008—2018年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利用TOPSIS、熵平衡和双重差分评估了原中国银监会颁布的《绿色信贷指引》对上市公司负债融资的影响。研究发现:2012年《绿色信贷指引》实施以来,重污染企业的非流动性负债融资显著下降,而流动性负债和商业信用作为企业的替代性融资方式显著上升。进一步研究发现,国有企业受到的政策影响强于非国有企业,东部地区的政策效应强于中西部地区,发达地区的政策效应强于欠发达地区,污染地区的政策效应强于绿色地区。综合来看,中国实施的绿色信贷政策总体效果不理想,虽然有效抑制了重污染企业的非流动性负债融资,由于替代性融资方式的存在,绿色信贷政策未能有效控制信贷资金的流向,中国的绿色信贷政策还需不断完善。
2021 Vol. 38 (1): 152-160 [
摘要
] (
870
) [
HTML
1KB] [
PDF
1219KB] (
1165
)
经济经纬
经济经纬 (双月刊)
主办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出版单位:《经济经纬》编辑部
主 编:李小建
电 话:0371-63519038
0371-63519039
邮 箱:jjjw@huel.edu.cn
国际刊号:ISSN 1006-1096
国内刊号:CN 41-1421/F
邮发代号:36-90
用户名
密 码
版权所有 © 2010《经济经纬》编辑部
豫ICP备13002877号-3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东路180号 邮政编码:450046 电话:0371-63519038,63519039 传真:0371-63519007 E-mail:
jjjw@huel.edu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