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经纬
         首页        期刊介绍        编 委 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学术影响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留 言 板       
经济经纬
 
· 《经济经纬》再次蝉联《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版)》
· 《经济经纬》编辑部声明
· 搬迁声明
· 《经济经纬》成功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 《经济经纬》创刊40周年暨人工智能背景下期刊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召开
· 喜讯:《经济经纬》再次蝉联CSSCI来源期刊
· 《经济经纬》投稿格式要求
· (投稿必看)《经济经纬》针对作者的一些共性问题做出的规范化要求(请点击看详细内容)
· 《经济经纬》刊物栏目调整!!
· 选稿偏好
· 欢迎访问《经济经纬》网站,欢迎免费下载、订阅网刊文章、摘要和参考文献!
更多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论文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国知网CNKI
   万方数据
更多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经济经纬
 
2015年 32卷 1期
刊出日期:2015-01-15

区域经济
国际经济
产业经济
企业管理
宏观经济
财政金融
   
区域经济
1 李铁成,刘力
我国会展业区域关联效应演化机理研究
运用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IRI0),能够揭示我国会展业区域关联效应的演化特征与动力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会展业经济拉动效应和产品供给效应均高于全社会平均水平;2002年~2007年,会展业区域和区域间经济拉动效应均呈下降态势,而区域和区域间产品供给效应均呈明显上升态势;我国中西部地区会展业经济拉动效应强于东部地区,但是却呈下降态势,而东部地区则呈上升势头;技术进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会展发展基础、区域经济开放程度、区域产业结构和区域产业专业化程度等是我国会展业区域关联效应形成的主要动力因素。
2015 Vol. 32 (1): 1-5 [摘要] ( 2578 ) [HTML 1KB] [PDF 580KB] ( 2203 )
6 张伟丽,杨慧敏
中原经济区省际边界经济协调发展及空间格局演化分析——兼与长三角省际边界区的比较
本文利用经济增长水平差异、空间关联分析及局部热点技术等手段,测算了中原经济区省际边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程度,以及其空间格局的演化,并与长三角地区的省际边界区域进行了比较,得到主要结论有(1)中原经济区省际边界区的经济差异比长三角地区的小,区域间经济发展联系逐步提升。(2)中原经济区省际边界区域内的经济联系虽然不高但较为显著,而长三角地区的空间相关性虽然较高,但呈现逐渐减弱的趋势。(3)中原经济区省际边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低于长三角地区,但是二者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4)中原经济区省际边界经济协调发展度在空间分布上基本保持稳定状态,协调发展度高的地区仅集中在少数几个,而协调发展度低的地区所占比重较高,与长三角对比可以看出高水平地区并未带动周围地区发展。本文提出利用省际边界区域廉价的土地及人力等资源优势吸引区内较为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积极培育省际边界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及增强区际合作等政策建议。
2015 Vol. 32 (1): 6-11 [摘要] ( 3135 ) [HTML 1KB] [PDF 1501KB] ( 2356 )
12 武春桃
城镇化对中国农业碳排放的影响——省际数据的实证研究
基于1997年~2011年中国29个省区的面板数据,综合采用户籍人口、就业人口和城区建设城镇化等三种指标,本文全面考察了城镇化对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农业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城镇化整体降低了中国农业碳排放;但不同渠道城镇化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就业城镇化是农业碳排放下降的最主要动力;城镇化对三大地区农业碳排放的影响也存在一定差异城镇化对西部地区碳排放的积极影响最为显著,对中部地区则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对东部地区的影响则很不确定。结论对中国城镇化与低碳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5 Vol. 32 (1): 12-18 [摘要] ( 2967 ) [HTML 1KB] [PDF 782KB] ( 1893 )
19 杨恺钧,潘娟,王舒
金融发展、技术进步与区域内就业结构变迁——基于我国东部地区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笔者基于1996年~2011年度我国东部地区1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面板模型探讨了东部地区各省市金融发展、技术进步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发展规模对第一、第二产业就业起着抑制作用,对第三产业就业起着促进作用,而金融效率对我国三次产业的就业均起着正向促进效应。技术进步对第一产业就业呈现负向作用,对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具有正向解释力,并且金融发展、技术进步对于各省市之间就业结构影响存在差异。
2015 Vol. 32 (1): 19-24 [摘要] ( 2819 ) [HTML 1KB] [PDF 716KB] ( 2179 )
25 王磊,沈丹,李子明
农村集中居住改革中的实质参与:基于合约理论的分析
笔者通过建立地方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合约模型,分析了农民在强制性改革模式和参与式改革模式下的行为特征,并比较其福利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存在农民参与改革意愿的帕累托最优概率,它使农民自身和改革效用同时达到最大化。农民参与改革的概率越大,其收益也将随之增加;反之,其收益降低,甚至将低于强制合约下的水平。农民的实质参与不仅能够提高其自身的福利,而且还有助于农村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
2015 Vol. 32 (1): 25-30 [摘要] ( 2492 ) [HTML 1KB] [PDF 823KB] ( 2003 )
31 张月莉,刘峰
农业集群品牌提升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
笔者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的研究方法,构建农业集群品牌提升的整合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验证关键影响因素对农业集群品牌提升的作用,形成有关农业集群品牌发展提升全过程的系统理论体系。研究表明,农业资源禀赋直接作用于价值链体系建设,在此过程中,政府引导与服务、行业协会推动作为关键调节因素发挥作用;价值链体系建设在农业集群品牌提升的过程中作为关键中介因素发挥重要作用。
2015 Vol. 32 (1): 31-36 [摘要] ( 2411 ) [HTML 1KB] [PDF 1235KB] ( 1930 )
37 李志方,陈通
农业标准化推广的合作社核心成员激励机制研究——基于双重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的分析
笔者针对我国农业标准化推广程度较低的现状,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核心成员为激励对象,分析在农业标准化推广过程中存在的双重委托代理关系,构建了双重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研究表明,核心成员在标准化推广监督任务上的努力水平受其风险偏好、风险规避程度、标准化推广监督任务风险程度与绩效系数、地方政府的激励系数等因素的影响。根据理论研究的结论,笔者还结合天津市曙光沙窝萝卜专业合作社的农业标准化推广实践,进一步印证了该理论模型。
2015 Vol. 32 (1): 37-42 [摘要] ( 2526 ) [HTML 1KB] [PDF 742KB] ( 1522 )
国际经济
43 张劲波,张伟进,张江洋
中国与中亚诸国货币合作的经济基础分析——基于最优货币区成本收益模型的研究
笔者着重分析了中国、俄罗斯以及中亚6国的货币一体化发展,并以卢布为参照对象,判断人民币成为该地区锚货币的可行性。最优货币区理论是探讨某个地区货币一体化程度的主要理论依据,笔者以该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DMP模型作为理论创新的基础,简化DMP模型为一个静态的两国模型,新模型从大国和小国两个角度更好地诠释了组建最优货币区的成本与收益。在新模型的基础上,笔者以名义汇率的变动、通货膨胀率以及实际经济周期的相关性为实证指标,对中国与其他7个国家进行了计量检定,以期透彻地分析该地区现阶段货币一体化的程度,为人民币在该地区的推广提供有益的政策建议。
2015 Vol. 32 (1): 43-49 [摘要] ( 2887 ) [HTML 1KB] [PDF 1132KB] ( 1747 )
50 吴国松,孙爱军,林大燕
中国反倾销引致的外商直接投资损害了中国国内产业吗?——基于制造业数据的校正模型实证研究
笔者以2001年~2011年中国对来自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或地区制造业产品实施的反倾销案为研究对象,采用寡头垄断竞争的校正模型,分析中国对制造业产品实施反倾销措施所引致的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国内产业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对外反倾销引致的外商直接投资可能削弱甚至逆转中国反倾销对国内制造业的保护外国企业的直接投资成本越低,对中国国内制造业企业造成的福利损失就越大;但是在外商直接投资发生后,如果国内制造业企业的成本能够及时降低,那么即使外国企业的投资成本很低、国内制造业企业也可以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2015 Vol. 32 (1): 50-55 [摘要] ( 2724 ) [HTML 1KB] [PDF 713KB] ( 1686 )
56 宗刚,刘璐
中美双边贸易的效率评估及最优化改进
笔者以帕累托最优条件和效用函数的理论模型为基础,根据2004年~2012年中美双边贸易数据评估了中美贸易结构的经济效率问题,并探讨了向效率最优化改进的方式。结果表明,中美贸易结构是低效率、不经济的。导致这种效率不经济的原因主要是美国多年来实行的严格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因此其最优化改进的方式也必须从美国的对华高技术出口管制入手。
2015 Vol. 32 (1): 56-60 [摘要] ( 2401 ) [HTML 1KB] [PDF 650KB] ( 1630 )
61 蒲艳萍,成肖
出口贸易、劳动生产率与工资水平——来自中国出口部门的实证研究
笔者利用中国以RCA指数测算的具有比较优势的11个出口部门的数据建立行业面板数据模型,就我国行业出口贸易、劳动生产率与工资水平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劳动生产率增长对工资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工资的增长率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存在从劳动收入到资本收入的国民收入再分配现象;出口贸易通过改变产品出口价格显著地影响出口部门工人工资;不同出口部门出口价格对工资影响存在显著的差异,抑制了部门间工资差距的缩小。
2015 Vol. 32 (1): 61-65 [摘要] ( 2881 ) [HTML 1KB] [PDF 723KB] ( 1965 )
产业经济
66 李长银,陈慧慧,高寒
网络外部性视角下的网络游戏产业收费模式研究
笔者在分析游戏产业现状和目前现有的两种主要收费模式的基础上,从网络外部性视角出发,提出了一个具有一致性的网络游戏需求函数,建立了网络游戏产业收费模式的模型。研究了网络外部性、用户积累成本、用户结构和道具的炫耀性消费效应对游戏厂商选择其收费模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外部性强度和用户积累成本共同决定网络游戏的收费模式。同时,游戏用户的结构和游戏道具的炫耀性消费效应,对网络游戏的收费模式选择亦有一定的影响。
2015 Vol. 32 (1): 66-71 [摘要] ( 2558 ) [HTML 1KB] [PDF 777KB] ( 2218 )
72 魏玮,张万里
不同要素密集型制造业集聚对效率的非线性影响研究——基于负外部性的PSTR实证分析
笔者基于中国17个二位数制造业2005年~201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根据生产要素密集度对制造业加以分类,以非期望产出数据包络方法(DEA)和非线性光滑面板转换方法(PSTR)作为分析工具,研究了不同类型的制造业集聚水平与生产效率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结果发现(1)将环境污染作为负外部性因素,得到的效率差异很大;(2)不同类型制造业效率和集聚的关系不同,但基本都是非线性关系;(3)过度集聚型和集聚递减型制造业说明集聚并非越大越好,负外部性对效率的影响不容忽视。
2015 Vol. 32 (1): 72-77 [摘要] ( 2285 ) [HTML 1KB] [PDF 860KB] ( 1898 )
78 李停
不完全竞争行业市场势力的估计——对Lerner指数的拓展研究
笔者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对垄断行业市场势力测度Lerner指数进行拓展研究,引入不完全竞争行业市场势力的基本概念“寡占市场势力”,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理论探讨和经验验证。研究发现,不完全竞争行业寡占市场势力值等于推测弹性与需求价格弹性倒数的乘积。通过对厂商的寡占市场势力加总实现向行业寡占市场势力转换,估计中国部分工业行业的寡占市场势力,并对理论研究结论进行假设检验。反垄断执法过程中历来存在哈佛学派的结构主义和芝加哥学派的行为主义争论,本文研究表明,二者都仅抓住了寡占市场势力的一个方面,在反垄断执法过程中,应该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2015 Vol. 32 (1): 78-83 [摘要] ( 2579 ) [HTML 1KB] [PDF 696KB] ( 2027 )
企业管理
84 罗明忠,罗发恒
企业特性、工会服务与员工劳动关系评价
笔者基于广东省广州市部分企业员工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有序probit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每天工作时间与员工劳动关系评价负相关;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员工劳动关系评价明显高于私营企业;企业规模与员工劳动关系评价显著负相关;是否成立工会与员工劳动关系评价显著正相关;对工会服务越满意,员工劳动关系评价越高。要改善员工劳动关系评价,促进企业和谐劳动关系建设,必须加强劳动执法,严格工作时间管理;加强工会组织建设,切实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
2015 Vol. 32 (1): 84-89 [摘要] ( 2354 ) [HTML 1KB] [PDF 757KB] ( 1550 )
90 严新锋,王炳旭,刘春红,陈李红
网络品牌社群参与的需求层次模型——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
笔者运用扎根理论,通过收集分析网络品牌社群成员在社群内发布的帖子,经三级编码,构建网络品牌社群参与的需要层次模型。结果显示网络品牌社群参与的需求可分为五个层次功能性需求、自我表现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不同等级的参与者的需求居于不同层次,网络品牌社群的参与可能导致的积极效果是对品牌的支持行为。
2015 Vol. 32 (1): 90-95 [摘要] ( 3020 ) [HTML 1KB] [PDF 996KB] ( 2148 )
96 李慧燕,李宏
基于全球工序分工视角的中国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研究
笔者构建工序分工模式下东道国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工序分工促进了东道国人力资本的积累,利用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数据进行经验研究,发现中国参与工序分工的程度不断提高,且参与全球工序分工对其创新能力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高技术密集度行业的创新能力提升效应更为明显,外国直接投资、有形资本积累、劳动者受教育程度和科研经费投入也对创新能力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
2015 Vol. 32 (1): 96-101 [摘要] ( 2647 ) [HTML 1KB] [PDF 826KB] ( 2826 )
102 肖鹏,胡许萍,刘金培,李林
环境规制差异对我国跨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基于海尔的探索性案例研究
笔者针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规制差异,采用探索性单案例研究的方法,以海尔国际化经营过程为案例,来探讨环境规制差异对跨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环境规制差异主要表现在能效标准差异、节能补贴差异、环保观念差异和环保认证差异四个方面。 依据这四个方面建立的模型的理论论证显示,环境规制差异对我国跨国企业技术创新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跨国企业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才能实现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2015 Vol. 32 (1): 102-107 [摘要] ( 2504 ) [HTML 1KB] [PDF 919KB] ( 2451 )
108 吴勇志,张玲
知识溢出、转化性学习与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机制研究
在开放性的全球经济环境中,知识溢出效应对中小企业创新起到了促进作用,其重要环节是把企业外部的知识和创新资源与企业内部资源结合起来,通过企业的转化性学习提升创新能力。中小企业与领先企业博弈过程动态均衡分析的结果表明,影响知识的转化和转移效率的关键因素包括两方面一方面,联合进行知识转化的速度与中小企业的专属知识、领先企业的专属知识及两者的共同知识的积累是对应的;另一方面,在两家企业选择是否通过合作进行知识转化和转移的情况下,中小企业与领先企业合作进行转化性学习的初始条件需要满足合作时知识转化的增长速度大于不合作时的增长速度。
2015 Vol. 32 (1): 108-113 [摘要] ( 3381 ) [HTML 1KB] [PDF 783KB] ( 2125 )
114 梁帆
机构投资者对创业板公司研发支出影响的实证研究
笔者通过对2009年~2011年创业板公司535个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考察创业板公司的机构投资者对企业R&D支出的影响。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对企业的研发支出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机构投资者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研发投入的正向影响明显强于其他上市公司,机构投资者数量和年内变化对研发支出的影响显著为正,并且受持股比例、长期性关系型投资和机构积极主义论的影响。
2015 Vol. 32 (1): 114-119 [摘要] ( 2700 ) [HTML 1KB] [PDF 655KB] ( 1713 )
120 张涛
教育人才发展与管理机制创新
笔者构建相关模型,实证分析了教育人才的核心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教育人才是影响人才发展的关键因素,而教育投入水平及投入力度直接影响着教育人才的发展,进而关乎管理机制的创新,并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构建管理机制创新图。
2015 Vol. 32 (1): 120-124 [摘要] ( 2353 ) [HTML 1KB] [PDF 920KB] ( 1674 )
宏观经济
125 薛继亮
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的相互影响机理研究——基于尼尔森—菲尔普斯模型
笔者利用2001年~2010年中国大陆31个省区的面板数据,结合尼尔森—菲尔普斯模型,实证研究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的相互影响机理,结果发现中国技术进步的源泉来自产业转型和人力资本,产业转型和人力资本都对技术进步起到促进作用。因此,为了更好推进中国技术进步,产业转型和人力资本积累,还需要大力提升区域人力资本水平,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改造提升主导产业,培育产业集群。
2015 Vol. 32 (1): 125-130 [摘要] ( 2928 ) [HTML 1KB] [PDF 796KB] ( 1890 )
131 罗俊峰,童玉芬
流动人口就业者工资性别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12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经验分析
笔者利用2012年原国家计生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采用Mincer工资方程、Cotton分解模型,分析流动人口就业者工资性别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低学历、农村户籍,在落后地区、劳动密集型等低端行业就业的流动人口工资低且性别差异更明显。工资性别差异主要由性别歧视以及其他不可观测因素引起,且年龄、外出务工年限、户口性质对歧视的影响较大。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保护女性流动人口就业者的合法权益迫在眉睫。
2015 Vol. 32 (1): 131-136 [摘要] ( 2553 ) [HTML 1KB] [PDF 816KB] ( 1690 )
财政金融
137 马理,娄田田,段中元
房产税改革实施效果的数据检验
笔者以沪、渝两地为例,选取了土地购置面积等8类37个指标,运用TRAMO/SEATS的统计技术,实证检验了房产税改革的政策效果。结果表明,房产税改革对调节房地产市场的供需结构有一定的影响,上海在不同户型的供给比例、重庆在总量供给的节奏上有所响应,但房产税并没有对调整房价上涨产生有效的影响,说明房产税还需与相应措施一起使用,才能起到更好的政策效果。
2015 Vol. 32 (1): 137-142 [摘要] ( 2393 ) [HTML 1KB] [PDF 1069KB] ( 1598 )
143 葛静,安体富
我国房地产税研究的学术阶段和理论派别
笔者在对房地产税改革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将国内学者对房地产税改革的研究分成三个阶段初始期、争辩期和反思期,根据观点的不同分为了两个思想流派支持对个人住宅开征房地产税并认为应尽快实行的“改革派”和认为我国目前法律制度、体制环境不适应立即开征房地产税的“稳进派”, 对两派的代表性观点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双方的共同处和分歧点,剖析了两派由于出发点和逻辑思路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结论,从而拥有不同的支持群体。
2015 Vol. 32 (1): 143-149 [摘要] ( 2550 ) [HTML 1KB] [PDF 1548KB] ( 1828 )
150 周弘
住房按揭贷款如何影响家庭金融资产配置①——基于家庭财务报表视角的实证研究
利用按揭贷款购房已经成为中国居民家庭最为重要的消费金融行为之一。笔者结合家庭财务报表进行分析表明,住房按揭贷款通过“挤出效应”减少了家庭金融资产总量,同时降低了银行存款在金融资产总值中的比重,进而影响了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的实证研究表明,有房贷家庭金融资产总量与银行存款比重均显著低于无房贷家庭,与理论分析结论相吻合。综合分析,现阶段家庭贷款购房过程中,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状况受到住房按揭贷款的影响较大。
2015 Vol. 32 (1): 150-155 [摘要] ( 2729 ) [HTML 1KB] [PDF 794KB] ( 2062 )
156 蓝相洁
公共卫生财政支出收敛性广义熵指数测度研究——以广西为例
笔者以广西公共卫生财政支出均等化程度为研究对象,从地区和城乡两个维度,运用广义熵指数模型,以广西2005年~2010年公共卫生财政支出为样本数据,对其收敛性进行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07年以来,广西公共卫生财政支出收敛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地区间的不均等,矛盾的次要方面则是城乡间的不均等,而其地区—城乡内部的不均等矛盾呈现上升之势。
2015 Vol. 32 (1): 156-160 [摘要] ( 2600 ) [HTML 1KB] [PDF 610KB] ( 1766 )
经济经纬
         经济经纬 (双月刊)
主办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出版单位:《经济经纬》编辑部
主  编:李小建
电  话:0371-63519038
               0371-63519039
邮  箱:jjjw@huel.edu.cn
国际刊号:ISSN 1006-1096
国内刊号:CN 41-1421/F
邮发代号:36-90
用户名
密 码
 
 
版权所有 © 2010《经济经纬》编辑部
豫ICP备13002877号-3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东路180号 邮政编码:450046 电话:0371-63519038,63519039 传真:0371-63519007 E-mail:jjjw@huel.edu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