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梦根,张鑫,2022.数字经济要素投入核算框架及应用研究[J].统计研究(8):3-20. 
[2]	陈思杭,雷礼,周中林,2022.环境规制、绿色技术进步与绿色经济发展:基于长江经济带11省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10):52-60. 
[3]	丁昕,刘文琦,2022.金融发展与城市低碳经济转型[J].江西社会科学(6):53-64. 
[4]	董媛香,张国珍,2023.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否带动企业降碳绿色转型?——基于生产要素链式网状体系[J].经济问题(6):50-56. 
[5]	范翔宇,卢新海,刘进进,2023.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基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调节效应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5):79-89. 
[6]	冯锐,2022.金融集聚、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经济效率[J].经济经纬(4):150-160. 
[7]	郭斌,杜曙光,2021.新基建助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核心机理与政策创新[J].经济体制改革(3):115-121. 
[8]	韩凤芹,蔡佳颖,2022.引才政策、空间溢出与创新提升:基于城市空间异质性的实证[J].科学学研究(12):2138-2149. 
[9]	何雄浪,叶连广,2022.技术溢出、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J].南开经济研究(1):56-73. 
[10]	霍春辉,吕梦晓,张银丹,2023.数字新基建对国内价值链循环的影响研究[J].当代财经(2):120-131. 
[11]	李雪,吴福象,竺李乐,2022.互联网发展水平、知识溢出与区域创新能力[J].经济经纬(3):15-25. 
[12]	李海刚,2022.数字新基建、空间溢出与经济高质量发展[J].经济问题探索(6):28-39. 
[13]	林伯强,吴微,2020.全球能源效率的演变与启示:基于全球投入产出数据的SDA分解与实证研究[J].经济学(季刊)(2):663-684. 
[14]	刘秉镰,孙鹏博,2022.国家级金融改革试验区如何影响碳生产率[J].经济学动态(9):71-90. 
[15]	刘凤芹,苏丛丛,2021.“新基建”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5):136-141. 
[16]	刘海英,钟莹,2023.碳交易与“碳税”的减排效应及作用路径研究[J].商业研究(1):98-107. 
[17]	刘维林,程倩,余泳泽,2023.双循环技术溢出视角下中国产业技术进步的网络效应研究:基于全球生产网络下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传导测算[J].管理世界(5):38-59. 
[18]	刘章生,赵汉成,2023.土地财政、空间策略互动与绿色技术进步:基于长江经济带105个地级市的实证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138-147,187. 
[19]	吕守军,毕钰洁,2022.新基建投资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美国积累的社会结构学派的理论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10):57-67. 
[20]	任文菡,王奇,2023.环境规制对海洋经济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J].科研管理(2):55-64. 
[21]	任晓松,刘宇佳,赵国浩,2020.经济集聚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及传导机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4):95-106. 
[22]	任晓松,孙莎,2022.数字经济对中国城市工业碳生产率的赋能效应[J].资源科学(12):2399-2414. 
[23]	邵帅,范美婷,杨莉莉,2022.经济结构调整、绿色技术进步与中国低碳转型发展[J].管理世界(2):46-69,4-10. 
[24]	佘群芝,吴柳,2022.数字经济发展的碳减排效应[J].经济经纬(5):14-24. 
[25]	宋德勇,李超,李项佑,2021.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否促进了绿色技术创新的“量质齐升”:来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的证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1):155-164. 
[26]	孙玉阳,穆怀中,范洪敏,等,2020.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升级异质联动效应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4):89-95. 
[27]	谭皓方,张守夫,2023.数字新基建、金融资源配置与经济高质量发展[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134-142. 
[28]	田光辉,李江苏,苗长虹,等,2022.基于非期望产出的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地理(6):83-91. 
[29]	韦东明,顾乃华,2021.城市低碳治理与绿色经济增长:基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准自然实验[J].当代经济科学(4):90-103. 
[30]	邬彩霞,高媛,2020.数字经济驱动低碳产业发展的机制与效应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11):155-161. 
[31]	伍先福,钟鹏,黄骁,2020.“新基建”提升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效率吗[J].财经科学(11):65-80. 
[32]	向宇,代沁雯,2022.“双碳”目标下双向FDI协调发展的碳减排效应及其空间溢出[J].金融经济学研究(2):105-121. 
[33]	徐伟,李直儒,施慧斌,等,2021.基于Super-SBM模型和Malmquist指数的中国工业创新效率评价[J].宏观经济研究(5):55-68. 
[34]	杨俊,李小明,黄守军,2022.大数据、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大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一个内生增长理论[J].经济研究(4):103-119. 
[35]	俞会新,吕龙风,卢童,2022.人口老龄化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分析:基于有效劳动投入视角[J].华东经济管理(5):96-104. 
[36]	张涛,李均超,2023.网络基础设施、包容性绿色增长与地区差距:基于双重机器学习的因果推断[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4):113-135. 
[37]	郑江淮,钱贵明,2023.“两个世界悖论”破解与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理论与实践[J].经济学家(5):15-23. 
[38]	朱洁西,李俊江,2023.数字经济、技术创新与城市绿色经济效率:基于空间计量模型和中介效应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65-80. 
[39]	庄雷,王飞,2020.通信网络、金融发展与技术创新[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10):42-51. 
[40]	BEI L,YUKUN L,XIAO Y, et al,2023. Can digital economy development contribute to the low-carbon transition? Evidence from the city level in Chin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3):2733-2745. 
[41]	JONATHAN R, OLIVIER C, HARRIET B, et al,2014. Low-carbon transitions and the reconfiguration of urban infrastructure[J].Urban  studies, 51(7):1471-1486. 
[42]	LUO H,LI W,CAI T,et al,2023. The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digital economy: evidence from province-level empirical data in China[J].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international, 30(22):63272-632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