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卞元超,吴利华,白俊红,2020.财政科技支出竞争是否促进了区域创新绩效提升?——基于研发要素流动的视角[J].财政研究(1):45-58.
[2] 蔡海亚,徐盈之,2018.产业协同集聚、贸易开放与雾霾污染[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6):93-102.
[3] 车德欣,吴传清,任晓怡,等,2020.财政科技支出如何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异质性特征、宏微观机制与政府激励结构破解[J].中国软科学(3):171-182.
[4] 陈建军,刘月,邹苗苗,2016.产业协同集聚下的城市生产效率增进:基于融合创新与发展动力转换背景[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3):150-163.
[5] 陈元刚,王慧,2020.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45-57.
[6] 代应,彭唯,宋寒,刘振,2021.政府环境规制、企业绿色行为与组织绩效关系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2):72-82.
[7] 高康,原毅军,2020.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如何推动制造业升级?[J].经济评论(4):20-36.
[8] 郭兵,罗守贵,2015.地方政府财政科技资助是否激励了企业的科技创新?——来自上海企业数据的经验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4):70-78+86.
[9] 郭卫军,黄繁华,2020.高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如何影响经济增长质量?[J].产业经济研究(6):128-142.
[10] 韩峰,谢锐,2017.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降低碳排放了吗?——对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3):40-58.
[11] 黄晓琼,徐飞,2021.科技服务业与高技术产业协同集聚创新效应: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J].中国科技论坛(3):93-102.
[12] 江曼琦,席强敏,2014.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与协同集聚[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153-160.
[13] 李长青,禄雪焕,逯建,2018.地方政府竞争压力对地区生产效率损失的影响[J].中国软科学(12):87-94.
[14] 科学(4):57-68.
[15] 李磊,刘常青,徐长生,2019.劳动力技能提升对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影响:结构升级还是创新升级?[J].经济科学(4):57-68.
[16] 李廉水,鲍怡发,刘军,2020.智能化对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J].科学学研究(4):609-618.
[17] 李强,魏巍,徐康宁,2014.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对能源消费回弹效应的估算[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0):64-67.
[18] 林伯强,徐斌,2020.研发投入、碳强度与区域二氧化碳排放[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70-84.
[19] 刘叶,刘伯凡,2016.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基于中国城市群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管理(6):16-28.
[20] 刘奕,夏杰长,李垚,2017.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升级[J].中国工业经济(7):24-42.
[21] 陆凤芝,杨浩昌,2020.产业协同集聚与环境污染治理:助力还是阻力[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1):16-29.
[22] 卢福财,徐远彬,2019.互联网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4):1-11.
[23] 吕平,袁易明,2020.产业协同集聚、技术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生产性服务业与高技术制造业实证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6):118-125.
[24] 缪小林,王婷,高跃光,2017.转移支付对城乡公共服务差距的影响:不同经济赶超省份的分组比较[J].经济研究(2):52-66.
[25] 沈能,赵增耀,周晶晶,2014.生产要素拥挤与最优集聚度识别:行业异质性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5):83-95.
[26] 宋晓玲,李金叶,2021.双向FDI协调发展是否促进了绿色经济效率增长:基于技术创新视角[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126-140.
[27] 宋砚秋,齐永欣,高婷,等,2021.政府创新补贴、企业创新活力与创新绩效[J].经济学家(6):111-120.
[28] 孙红军,张路娜,王胜光,2019.科技人才集聚、空间溢出与区域技术创新: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偏微分方法[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2):58-69.
[29] 汤长安,邱佳炜,张丽家,等,2021.要素流动、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空间计量分析:以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为例[J].经济地理(7):146-154.
[30] 王兵,吴延瑞,颜鹏飞,2010.中国区域环境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J].经济研究(5):95-109.
[31] 王桂军,张辉,金田林,2020.中国经济质量发展的推动力:结构调整还是技术进步[J].经济学家(6):59-67.
[32] 王燕,孙超,2019.产业协同集聚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基于高新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10):146-154.
[33] 王正巍,2021.产业协同聚集和地方政府行为及空间竞争效应[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1):19-26.
[34] 吴非,杜金岷,李华民,2017.财政科技投入、地方政府行为与区域创新异质性[J].财政研究(11):60-74.
[35] 肖远飞,周萍萍,2021.数字经济、产业升级与高质量发展:基于中介效应和面板门槛效应实证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3):68-80.
[36] 许和连,邓玉萍,2012.外商直接投资导致了中国的环境污染吗?——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研究[J].管理世界(2):30-43.
[37] 原毅军,高康,2020.产业协同集聚、空间知识溢出与区域创新效率[J].科学学研究(11):1966-1975,2007.
[38] 张弛,陈昭,欧阳秋珍,2017.高技术产业集群外部性效应差异研究:基于2009—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6):53-61+68.
[39] 张虎,韩爱华,杨青龙,2017.中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空间效应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3-20.
[40] 郑平,陶云飞,李中仁,2020.地方政府竞争与当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一个文献综述[J].产业经济评论(5):15-28.
[41] 卓乘风,邓峰,2019.互联网发展如何助推中国制造业高水平“走出去”?——基于出口技术升级的视角[J].产业经济研究(6):102-114.
[42] AMITI M,2002.Location of vertically linked industries:agglomeration versus comparative advantage[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49(4):809-832.
[43] ELHORST J P,2014.Spatial econometrics:from cross-sectional data to spatial panels[M].Berlin: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44] ELLISON G,GLAESER E L,1997.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 U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a dartboard approac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05(5):889-927.
[45] GROSSMAN G M,KRUEGER A B,1991.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R].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46] JACOBS W,KOSTER H R,VAN O,2013.Co-agglomeration of 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and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14(2):443-475.
[47] KLAUS D,MARCEL F,2005.Changes in the spatial concentration of employment across US counties:A sectoral analysis 1972-2000[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5(3):261-284.
[48] LESAGE J,PACE R K,2009.Introduction to spatial econometrics[M].New York:CRC Press,Taylor&Francis Grou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