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经纬
首页
期刊介绍
编 委 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学术影响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留 言 板
经济经纬
·
《经济经纬》再次蝉联《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版)》
·
《经济经纬》编辑部声明
·
搬迁声明
·
《经济经纬》成功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
《经济经纬》创刊40周年暨人工智能背景下期刊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召开
·
喜讯:《经济经纬》再次蝉联CSSCI来源期刊
·
《经济经纬》投稿格式要求
·
(投稿必看)《经济经纬》针对作者的一些共性问题做出的规范化要求(请点击看详细内容)
·
《经济经纬》刊物栏目调整!!
·
选稿偏好
·
欢迎访问《经济经纬》网站,欢迎免费下载、订阅网刊文章、摘要和参考文献!
更多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论文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国知网CNKI
万方数据
更多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经济经纬
2024年 41卷 5期
刊出日期:2024-09-10
三农问题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栏
国际经济
企业管理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栏
3
廖斌, 田彩红
地理邻近性影响了区域协同减排吗?
基于2011—2021年中国28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在科学测度区域协同减排水平的基础上,检验了地理邻近性对区域协同减排的影响效应、作用机制及异质性。区域协同减排水平的变化与收敛性分析发现,中国区域协同减排水平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和东部>中部>西部的区域分化特征,且具有
β
收敛性。影响效应检验发现,地理邻近性对区域协同减排存在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形影响,且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发现,地理邻近性对区域协同减排的影响效应在长江经济带以促进作用为主,在非长江经济带以抑制效应为主,且在高等级城市中地理邻近性对区域协同减排的促进作用大于普通城市。机制检验发现,地理邻近性可以通过绿色创新分工和能源要素错配影响区域协同减排。基于以上结论,从放大地理邻近性的正外部性、完善作用机制和因地制宜发挥地理邻近性的积极作用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2024 Vol. 41 (5): 3-14 [
摘要
] (
270
) [
HTML
1KB] [
PDF
1357KB] (
248
)
15
马点圆, 孙慧, 赵燕, 王芝炜
面向城市包容性低碳发展:区域协同发展政策的影响与作用机制
基于2009—2021年中国272个城市的平衡面板数据,以京津冀等11个城市群相关文件作为区域协同发展政策背景,采用双重机器学习模型对区域协同发展政策与城市包容性低碳发展的因果关系进行推断。研究发现:区域协同发展政策能显著促进城市包容性低碳发展,这一结论在稳健性检验之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区域协同发展政策通过促进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共建、环境共治、绿色技术共享实现包容性低碳发展;异质性分析发现,高铁建设与数字基础设施更完善的城市以及低碳试点城市受政策影响的效果更为显著,但对资源型城市的带动效应不强。因此,应注重城市协同发展的重要性,完善城市共建、共治、共享机制,加强高铁、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总结低碳发展模式提升城市包容性低碳发展水平。
2024 Vol. 41 (5): 15-27 [
摘要
] (
323
) [
HTML
1KB] [
PDF
1331KB] (
326
)
28
张娆, 郭晓旭
碳金融发展对企业绿色治理的影响研究——基于三重底线理论的解析
基于三重底线理论,采用2013—2022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企业面板数据,在构建碳金融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探究碳金融发展对企业绿色治理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碳金融发展能够显著促进企业绿色治理。机制检验发现,碳金融发展能够引导企业坚守“环境—社会—经济”三重底线,从而有效促进企业绿色治理;在环境底线方面,碳金融发展通过提高企业绿色创新产出和降低污染排放强度,进而促进企业绿色治理,在社会底线方面,碳金融发展通过提高企业环境责任承担意识,进而促进企业绿色治理,在经济底线方面,碳金融发展通过提高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而促进企业绿色治理。拓展性分析发现,在公众环保意识较强的地区、市场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数字技术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国有企业及重污染企业中,碳金融发展对企业绿色治理的推动作用更为明显。研究结论拓展了碳金融发展和绿色治理相关领域的研究,对国家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24 Vol. 41 (5): 28-40 [
摘要
] (
292
) [
HTML
1KB] [
PDF
1222KB] (
298
)
41
徐辉, 周孝华, 周兵
碳信息披露对企业绿色转型的影响研究
基于信号显示理论和合法性理论的双重视角,构建碳信息披露指标体系,并利用沪深A股上市企业2013—2023年的相关数据,系统分析碳信息披露对企业绿色转型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碳信息披露对企业绿色转型具有显著的激励效应。机制检验结果表明,缓解融资约束和吸引外部市场关注是碳信息披露助力企业绿色转型的传导机制。拓展性分析结果显示,“双碳”目标对碳信息披露助力企业绿色转型具有显著的激励效应;投资者识别能力可以强化碳信息披露对企业绿色转型的激励效应,表明碳信息披露和投资者识别能力在激励企业绿色转型方面存在互补关系。研究结论加深了对碳信息披露经济后果的理论认知,为中国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双碳”目标下中国企业实现绿色转型、制定碳监管政策提供了可行的路径选择。
2024 Vol. 41 (5): 41-52 [
摘要
] (
254
) [
HTML
1KB] [
PDF
1219KB] (
283
)
三农问题
53
韦钦文, 张永峰, 路瑶
数字化、农户医保参与和城乡健康受益公平
基于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采用OLS、Logit模型和3SLS等多重方法考察支付数字化对农户医保参与的影响并探讨二者在促进城乡健康受益公平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第一,支付数字化显著促进了农村户籍人口的医保参与,且对老龄人口和转移就业农户医保参与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第二,支付数字化能够缓解医保参与中的信息不对称、提高农户医保参与可获得性和健康素养,进而提高其医保参与意愿。第三,支付数字化缩小了城乡健康差距,有助于实现城乡健康受益公平;医保参与和医疗可及性是支付数字化促进城乡健康受益公平的程序路径,但同时考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条件下的医保参与反而加剧了城乡健康不平等,仅考虑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情境下的医保参与展现出更好的公平性,揭示了城乡居民医保整合并轨的重要性。第四,支付数字化对农户的商业医疗保险参与同样存在收入效应,说明中国当前的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具有互补性质。基于上述结论,有必要全面提高农村地区数字化水平,积极推动医保参与和变更线上办理;同时,应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医保整合,实现城乡医疗保险服务均等化。
2024 Vol. 41 (5): 53-64 [
摘要
] (
284
) [
HTML
1KB] [
PDF
1210KB] (
241
)
65
赵囡, 王晶, 吕德宏
参与农业产业链对农户信贷配给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基于陕西、山东两省1159户农户微观调研数据,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Prob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了农业产业链影响农户信贷配给的机制及效应。研究发现:参与农业产业链对农户供给型数量配给和需求型价格配给、风险配给及交易成本配给均有明显缓解作用;通过稳健性检验和工具变量法处理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参与农业产业链可以通过农业订单、担保措施和农业保险来提高农户抵押担保能力,缓解数量配给;通过增加农业收入、降低生产成本和提升产品质量来提高农户农业经营收益,缓解价格配给;通过减少生产风险、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来降低农户农业经营风险,缓解风险配给;通过减少贷款手续、审批时间和贷后检查来降低农户信贷交易成本,缓解交易成本配给。农业产业链对规模异质性农户的信贷配给影响存在差异:农业产业链对规模农户数量配给有显著负向影响,对小农户数量配给影响不显著,对小农户各类需求型信贷配给均有显著负向影响,对规模农户需求型信贷配给的缓解作用仅体现在交易成本配给上。因此,健全农业产业链利益联结和信息共享机制,完善信贷抵押担保功能,是新时期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的重要战略选择。
2024 Vol. 41 (5): 65-76 [
摘要
] (
315
) [
HTML
1KB] [
PDF
1399KB] (
229
)
国际经济
77
郝夏珍, 宋跃刚
全球价值链嵌入与畅通国内大循环
基于2000—2018年世界投入产出表,构建衡量中国参与国内、国际循环强度指标,考察全球价值链嵌入对国内大循环的影响效果与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全球价值链嵌入有助于推动国内大循环形成,并且这种推动作用存在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影响。区分前后向嵌入模式发现,以前向参与度为表征的前向嵌入模式有利于国内大循环的形成,而以后向参与度为表征的后向嵌入模式不利于国内大循环的形成。深入分析全球价值链作用渠道发现,在消费能力提升效应、产出规模效应以及生产率提升效应三种作用机制下,全球价值链不同嵌入模式对国内大循环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有助于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2024 Vol. 41 (5): 77-91 [
摘要
] (
253
) [
HTML
1KB] [
PDF
1867KB] (
449
)
92
武杰
数字全球价值链嵌入对制造业企业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基于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库、OECD投入产出数据库及中国进出口海关企业数据库匹配的多产品企业面板数据,经验分析数字全球价值链嵌入对制造业企业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全球价值链嵌入显著地降低了制造业企业碳排放,且深度参与数字全球价值链有助于实现碳减排目标。机制分析发现:数字全球价值链嵌入通过促进技术多样性、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贸易成本促进制造业企业碳减排。异质性分析发现:企业核心产品嵌入数字全球价值链的碳减排效应较强;一般贸易企业嵌入数字全球价值链能够显著降低碳排放,而混合贸易企业嵌入数字全球价值链则增加碳排放;高碳密集度企业是推进制造业企业低碳绿色转型的重点对象,而低碳密集度企业嵌入数字全球价值链的碳减排效应最为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制造业企业以前向参与方式嵌入数字全球价值链能够显著降低碳排放,而以后向参与方式嵌入数字全球价值链增加了企业碳排放;制造业企业数字全球价值链地位越高,碳减排效应越强。
2024 Vol. 41 (5): 92-106 [
摘要
] (
282
) [
HTML
1KB] [
PDF
1443KB] (
348
)
企业管理
107
姚会娜, 张金昌
企业数据资产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利用2010—2022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对企业数据资产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企业数据资产显著正向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经过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后结论仍然成立。机制研究表明,企业数据资产主要通过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和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异质性分析表明,数据资产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企业、行业和地区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企业数据资产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在大规模企业和融资约束较低企业、低竞争行业和高智能化水平行业更为明显,同时较高的地区市场化程度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利于发挥数据资产的生产率提升效应。研究结论丰富了企业数据资产和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关文献,验证了数据资产在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中的重要作用,对数据资产的实践发展亦提供了有益参考。
2024 Vol. 41 (5): 107-119 [
摘要
] (
347
) [
HTML
1KB] [
PDF
1224KB] (
362
)
120
安占然, 王帅, 班元浩
ESG表现与境外投资者进入——来自外商投资股权变动的微观证据
以2009—2022年A股上市企业为样本,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系统考察了企业ESG表现对境外投资者进入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企业良好的ESG表现有助于促进境外投资者进入,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这种积极效应在高科技行业、面临较强环境规制和较高环境不确定性的企业中更为明显。ESG表现的效应分解显示,企业良好的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表现均能促进境外投资者进入,且相较于社会责任表现,环境与公司治理方面的表现更有利于吸引境外投资者。机制检验表明,降低境外投资者面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和投资风险是ESG表现促进境外投资者进入的渠道。拓展性分析发现ESG评价分歧将削弱企业对境外投资者的吸引力。研究结论为我国进一步推进ESG建设和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了经验证据和政策参考。
2024 Vol. 41 (5): 120-132 [
摘要
] (
354
) [
HTML
1KB] [
PDF
1233KB] (
419
)
133
周波, 何威
税收征管数字化与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基于政府市场关系的机制探究
基于2009—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考察税收征管数字化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研究发现:税收征管数字化能够缓解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从影响机制看,税收征管数字化的征税效应会加剧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但其监督治理效应与市场优化效应会缓解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整体表现为监督治理效应与市场优化效应强于征税效应。此外,在数字交易水平和财政压力较高的地区以及政治关联较强的企业中,税收征管数字化更能缓解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税收征管数字化虽能加剧企业税收与财务风险,但能更为显著地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并提高企业成长能力与盈利水平。研究可加深对政府如何有效运用大数据技术构建规范的政府和市场关系并深度影响微观企业经营决策的理解,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024 Vol. 41 (5): 133-146 [
摘要
] (
254
) [
HTML
1KB] [
PDF
1426KB] (
343
)
147
郭娜, 胡丽宁, 刘彦迪
银行金融科技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影响研究
以2010—2022年商业银行和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企业逐笔贷款建立银企之间信息链接,研究了银行金融科技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银行金融科技能够抑制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机制检验显示:一方面,银行金融科技能够扩充银行信贷规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抑制预防性动机;另一方面,金融科技应用能够加强银行对借款企业的监督效力,缓解企业信息不对称,提高企业信息披露质量,抑制套利性动机。进一步分析表明:相对于信用链条类影子银行,银行金融科技对非金融企业参与信用中介类影子银行活动的抑制效应更明显;对非国有企业、非制造业、外部监督程度较弱的企业作用效果更为显著。文章拓展了金融科技和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相关研究,对加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促进我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理论与现实意义。
2024 Vol. 41 (5): 147-160 [
摘要
] (
365
) [
HTML
1KB] [
PDF
1239KB] (
276
)
经济经纬
经济经纬 (双月刊)
主办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出版单位:《经济经纬》编辑部
主 编:李小建
电 话:0371-63519038
0371-63519039
邮 箱:jjjw@huel.edu.cn
国际刊号:ISSN 1006-1096
国内刊号:CN 41-1421/F
邮发代号:36-90
用户名
密 码
版权所有 © 2010《经济经纬》编辑部
豫ICP备13002877号-3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东路180号 邮政编码:450046 电话:0371-63519038,63519039 传真:0371-63519007 E-mail:
jjjw@huel.edu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