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经纬
首页
期刊介绍
编 委 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学术影响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留 言 板
经济经纬
·
《经济经纬》再次蝉联《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版)》
·
《经济经纬》编辑部声明
·
搬迁声明
·
《经济经纬》成功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
《经济经纬》创刊40周年暨人工智能背景下期刊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召开
·
喜讯:《经济经纬》再次蝉联CSSCI来源期刊
·
《经济经纬》投稿格式要求
·
(投稿必看)《经济经纬》针对作者的一些共性问题做出的规范化要求(请点击看详细内容)
·
《经济经纬》刊物栏目调整!!
·
选稿偏好
·
欢迎访问《经济经纬》网站,欢迎免费下载、订阅网刊文章、摘要和参考文献!
更多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论文版权转让协议
更多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国知网CNKI
万方数据
更多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经济经纬
2023年 40卷 2期
刊出日期:2023-03-10
区域经济
三农问题
国际经济
产业经济
企业管理
财政金融
区域经济
3
廖常文, 张治栋
地方政府干预与全要素生产率——基于资源错配视角
经济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资源错配,而减少资源错配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基于2007—2018年中国25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分析方法考察了资源错配视角下政府干预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整体上,资本错配和劳动力错配会严重阻碍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而地方政府干预对全要素生产率不仅具有U形的直接影响,还具有通过减少资源错配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间接影响;分地区来看,东部地区政府干预能通过减少资本错配的间接效应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中部地区政府干预能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效应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西部地区政府干预能通过直接效应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通过门限分析还发现,政府干预对资源错配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存在一重门限效应,当政府干预强度小于门限值时,资源错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抑制作用会得到明显改善,反之则会增大资源错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负向影响。
2023 Vol. 40 (2): 3-12 [
摘要
] (
560
) [
HTML
1KB] [
PDF
1178KB] (
1431
)
13
张红霞, 李家琦, 彭程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劳动要素配置与区域协同发展
基于2006—2018年271个地级市数据,构建面板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劳动要素配置与区域协同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并采用调节路径模型,检验劳动要素配置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分别与劳动要素配置、区域协同发展存在非线性关系;东、中、西和东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因“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的差异化特征对城市劳动要素配置和区域协同发展产生了异质的“本地-邻地”效应;具有高附加值的支持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相较于基础型生产性服务业对劳动要素配置和区域协同发展的非线性影响效应更强;劳动要素配置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协同发展的非线性关系中起中介传导作用,且生产性服务业高度集聚时,更易通过“扩散效应”扭转劳动要素配置中的错配表现,继而强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劳动要素配置-区域协同发展”的中介传导路径。
2023 Vol. 40 (2): 13-23 [
摘要
] (
386
) [
HTML
1KB] [
PDF
1187KB] (
707
)
24
邹伟勇
环境规制能否促进城市绿色创新?
在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下,我国政府不断完善环境政策措施,为提升城市绿色创新水平创造了更有利的制度环境。基于2000—2019年中国285个城市面板数据,探讨环境规制对城市绿色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1)环境规制有利于提升城市绿色创新水平,且具有持续正向的影响,工具变量法、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验证了研究结论的稳健性。(2)环境规制强度对绿色创新水平影响存在异质性特征。在低环境规制强度城市和高绿色创新水平城市中,适度提升环境规制强度有利于提升城市绿色创新水平。(3)人力资本是环境规制提升城市绿色创新水平的重要影响渠道。较高的市场化水平与财政研发支出程度会强化环境规制对城市绿色创新水平的促进作用。上述研究结果为更好地落实环境政策和促进城市绿色创新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2023 Vol. 40 (2): 24-33 [
摘要
] (
453
) [
HTML
1KB] [
PDF
1323KB] (
743
)
34
王翔翔, 刘瀑
城市发展转型提升创新水平吗?——来自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的证据
创新型城市试点改革旨在激活城市创新要素,提升城市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基于2000—2019年26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重点考察了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创新水平提升的影响。结果表明:试点政策对城市创新水平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在改变城市创新水平测度方法、模型窗口期和估计方法等一系列检验后,结果依然稳健。机制检验显示,试点政策通过促进人力资本的空间集聚水平、提升企业主体创新水平和优化城市产业集聚方向等影响城市创新水平,并在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水平和政策定位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分化特征。这就要求政府在构建城市创新生态时,应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基本思路,依据试点城市自身的禀赋优势分类施策,多举措提升人力资本积累水平、多渠道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多层面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规范城市创新体系建立,助力城市创新水平的提升。
2023 Vol. 40 (2): 34-44 [
摘要
] (
515
) [
HTML
1KB] [
PDF
1380KB] (
620
)
三农问题
45
李菁
西部地区农业产业集聚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基于地区工业化水平的调节效应
基于2005—2018年西部地区12个省(区、市)的地级市面板数据,检验西部地区农业产业集聚的动态演进过程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从而为西部地区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和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提供政策参考。估计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农业产业集聚的动态演进与农民收入呈U形关系。集聚前期,农产品供给规模增加与市场需求稳定的结构性偏差会负向影响农村居民收入,集聚发展期,农业产业集聚带来的农业生产效率提升以及关联性二、三产业的崛起,能够从产业增值分享、就业机会和工资性收入等方面对农村居民收入形成正向影响;在集聚演进与农民增收之间的U形关系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发展水平起到了正向调节作用,工业发展通过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提升农业基础设施供给水平等强化农业产业集聚演进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上述研究结论为西部地区依托区域特色农业产业集聚构建三产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依托现代农业经营组织提升农户家庭组织化程度、依托区域产业转移提升西部工业化水平提供了系列政策启示。
2023 Vol. 40 (2): 45-54 [
摘要
] (
463
) [
HTML
1KB] [
PDF
1174KB] (
1153
)
55
谭燕芝, 施伟琦
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构建包含18项三级指标的共同富裕评价体系,基于2011—2020年283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评估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及其三大子维度能显著促进共同富裕,超过某个门槛时,它对共同富裕的推动作用更明显;创业活跃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在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提升效应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东部城市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共同富裕水平的提升作用要强于中西部,低共同富裕水平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共同富裕的推动作用更为明显。据此,提出确立“创业、重农、促交(促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新导向,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以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建议。
2023 Vol. 40 (2): 55-65 [
摘要
] (
705
) [
HTML
1KB] [
PDF
1174KB] (
1672
)
国际经济
66
冼国明, 张慧敏
国内价值链嵌入与技能工资差距
基于2002年、2007年、2010年和2012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区域间投入产出表,考察了国内价值链嵌入对技能工资差距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国内价值链嵌入对技能工资差距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即国内价值链嵌入缩小了技能工资差距。在引入省区异地官员交流工具变量缓解内生性后,结果仍是稳健的。机制分析发现,国内价值链嵌入促使技术进步更偏向低技能劳动密集型部门,阻碍了产业结构升级,从而引致对低技能劳动相对需求增加和工资水平上升,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技能工资差距。最后,纳入全球价值链变量后发现,国内价值链嵌入削弱了全球价值链嵌入带来的技能工资差距扩大效应。研究结论对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国内价值链的重塑以及共同富裕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2023 Vol. 40 (2): 66-76 [
摘要
] (
447
) [
HTML
1KB] [
PDF
1181KB] (
910
)
77
张皞, 汪仕琦, 陈绘宇
进口国知识产权保护与服务出口二元边际
基于联合国服务贸易数据库,利用2000—2015年177个出口国和71个进口国的双边服务分行业出口数据,计算各国服务出口的二元边际,引入修正后的G-P指数衡量知识产权保护,使用泊松拟最大似然方法进行基准回归。结果表明:进口国知识产权保护程度的提升对伙伴国服务出口集约边际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服务出口扩展边际产生负向影响。异质性研究表明,进口国知识产权保护对服务出口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的影响及影响程度存在国别和行业差异。进一步研究发现,知识产权保护通过提高合同执行效率发挥市场扩张作用,推动服务出口集约边际增长;知识产权保护通过促进创新能力增强本土服务企业供给水平,完成国内市场的进口替代,负向影响服务出口的扩展边际。
2023 Vol. 40 (2): 77-88 [
摘要
] (
440
) [
HTML
1KB] [
PDF
1184KB] (
584
)
产业经济
89
邓宗兵, 文江雪, 王炬
互联网发展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
将互联网发展纳入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分析框架,利用中国285个城市2006—2019年面板数据,考察了互联网发展影响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效应来源、阶段特征和作用机制。结果显示:互联网发展能够促进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主要通过促进技术进步得以实现;分区域来看,中部地区的互联网发展红利最为显著,东部次之,西部最弱;当互联网发展水平跨越第二门槛值(0.0753)后才能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发挥显著促进效应,至2019年仍有约20%的城市未达到该门槛值;互联网发展具有资源优化配置效应和知识溢出效应,可以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创新能力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间接促进作用,但其规模经济效应尚不明显,未能通过降低成本间接促进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2023 Vol. 40 (2): 89-98 [
摘要
] (
433
) [
HTML
1KB] [
PDF
1347KB] (
820
)
99
张万里, 刘婕
人工智能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资本-技能互补的理论分析
人工智能成为带动中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要加快培育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人工智能产业,促进人工智能与各产业领域深度融合。通过资本-技能互补理论建立理论分析框架,收集2015—2019年27个国家的跨国数据,使用中介效应模型验证人工智能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的总效应,以及劳动力结构和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机制效应。研究结论如下:(1)人工智能显著地提高产业结构高级化,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提升作用不明显;(2)劳动力结构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即人工智能通过提升人力资本,加快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进程;(3)收入分配不平等也存在中介效应,即人工智能加剧收入分配不平等,造成要素错配,不利于改善产业结构合理化。中国应借鉴各国发展经验,继续发挥人工智能的效率带动作用,防止要素错配现象,完善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
2023 Vol. 40 (2): 99-110 [
摘要
] (
805
) [
HTML
1KB] [
PDF
1185KB] (
1099
)
企业管理
111
廖义刚, 何莉, 叶承辉
审计师社会网络关系与企业风险承担——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分析
以2010—2018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分析并检验审计师社会网络关系对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发现:审计师社会网络关系能够提升企业风险承担水平;机制检验表明,审计师社会网络关系能够通过缓解融资约束、降低信息不对称、缓和代理问题进而提高企业风险承担水平。进一步检验还发现,当审计任期较短、客户面临的投资机会较多、客户外部融资需求较高、客户所在地区营商环境较差时,审计师社会网络关系对企业风险承担的正向影响更显著;相较于政治型社会网络,审计师的商业型社会网络更有助于提高企业风险承担水平。经济后果研究表明,由审计师社会网络关系导致的企业风险承担水平的提高,最终有利于提升企业价值。研究结论可以为审计师事务所积累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独立审计发挥监督职能以及微观企业拓宽资源获取渠道等提供思路。
2023 Vol. 40 (2): 111-120 [
摘要
] (
388
) [
HTML
1KB] [
PDF
1171KB] (
965
)
121
王永伟, 韩雪亮, 田启涛
领导授权如何激发员工创造力——基于积极情绪的调节作用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以团队心理安全感知为中介机制,以积极情绪为调节机制,构建了领导授权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及传导机制,通过两阶段收集到的243份数据对研究假设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显示:(1)领导授权正向影响团队心理安全感知和员工创造力;(2)领导授权通过团队心理安全感知间接影响员工创造力;(3)员工积极情绪调节团队心理安全感知与员工创造力间的关系,即当员工积极情绪较高时,团队心理安全感知对员工创造力的正向影响更强;(4)员工积极情绪调节领导授权通过团队心理安全感知对员工创造力的间接效应,即当员工积极情绪水平较高时,领导授权通过团队心理安全感知对员工创造力的正向效应会被增强。研究深入挖掘了领导授权对员工创造力的中介机制与边界条件,并从领导授权、增强团队心理安全感知、做好员工情绪管理方面为企业的创新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2023 Vol. 40 (2): 121-129 [
摘要
] (
303
) [
HTML
1KB] [
PDF
1168KB] (
751
)
财政金融
130
王昱崴, 吴晶妹
社会信任与家庭借贷可得
抵押和担保缺失使得社会资本越来越重要,社会信任作为核心的社会资本为缓解家庭借贷约束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使用Probit模型实证研究了社会信任度对家庭借贷可得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提高社会信任度能整体提升家庭的借贷可得能力,异质性检验表明上述影响对乡村家庭、低收入和低资产家庭更加有利,能够明显缩小不同阶层借贷可得能力的差距。机制分析表明:提高社会信任度能够增强社会互助、提高借贷主体的社会地位,缓解社会排斥,提升家庭借贷可得能力。因此,资金供求双方要转变传统的借贷观念,重视社会信任的作用;同时也要加强社会信任文化和社会信用体系等宏观制度建设。
2023 Vol. 40 (2): 130-139 [
摘要
] (
438
) [
HTML
1KB] [
PDF
1158KB] (
639
)
140
张儒雅
受教育程度对家庭风险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机制研究
近年来,受经济走势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房地产投资回报率走低,中国家庭风险金融资产的配置和风险问题凸显,家庭金融投资要求从粗放型向智慧型转变,居民受教育程度成为分析这一问题的有效研究视角。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使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和多重中介效应模型,研究居民受教育程度对中国家庭风险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机制和路径。结果表明:提升居民受教育程度能提高家庭风险金融资产配置的比重,并且这种影响在户口类别、家庭所处区位和经济发展程度上存在着明显的异质性,受教育程度主要通过金融素养、社会保障等多种路径来实现对家庭风险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提升全民素质、普及金融知识和加强金融监管是优化家庭风险金融资产配置的有效途径。
2023 Vol. 40 (2): 140-149 [
摘要
] (
617
) [
HTML
1KB] [
PDF
1158KB] (
1336
)
150
万佳彧, 周勤, 武小菲
数字金融发展与区域创新绩效差距
伴随科技与金融市场的深度融合,数字金融对区域创新差距产生了巨大影响。利用2011—2018年中国278个城市样本,基于关系数据分析范式,采用二次指派程序,从全样本、分时期、分年度、分地区四个层面和数字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数字化程度三个维度对数字金融发展与地区间创新的关系进行了考察。结果显示:数字金融的平衡发展有利于缩小我国地区间创新绩效差距,且作用逐年提升;覆盖广度比使用深度的贡献度大,数字化程度则不显著。从地区异质性视角看,数字金融缩小地区间创新差距的作用只在中、东部地区显著,且覆盖广度与使用深度的影响存在差异。我国现阶段应重视并充分发挥数字金融的潜力,缩小区域间创新水平差距,更好地实现包容性发展的政策目标。
2023 Vol. 40 (2): 150-160 [
摘要
] (
494
) [
HTML
1KB] [
PDF
1213KB] (
816
)
经济经纬
经济经纬 (双月刊)
主办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出版单位:《经济经纬》编辑部
主 编:李小建
电 话:0371-63519038
0371-63519039
邮 箱:jjjw@huel.edu.cn
国际刊号:ISSN 1006-1096
国内刊号:CN 41-1421/F
邮发代号:36-90
用户名
密 码
版权所有 © 2010《经济经纬》编辑部
豫ICP备13002877号-3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东路180号 邮政编码:450046 电话:0371-63519038,63519039 传真:0371-63519007 E-mail:
jjjw@huel.edu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