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春方,2013.政治权力转移与公司投资:中国的逻辑[J].管理世界 (1):143-155,157.
曹婧,毛捷,薛熠,2019.城投债为何持续增长:基于新口径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5):5-22.
常晨,陆铭,2017.新城之殇:密度、距离与债务[J].经济学(季刊)(4):1621-1642.
董文翰,2018.撤县设区对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度影响的研究:基于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123-129.
范子英,赵仁杰,2019.法治强化能够促进污染治理吗?——来自环保法庭设立的证据[J].经济研究(3):21-37.
郭小年,邵宜航,2019.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企业生产率分布演变[J].财贸经济(10):142-160.
纪晓岚,金铂皓,2019.撤县(市)设区对工业地价的影响:来自浙江省上虞市的经验[J].城市问题 (12):57-63+96.
冀云阳,付文林,杨寓涵, 2019.土地融资、城市化失衡与地方债务风险[J].统计研究(7):913.
贾俊雪,张晓颖,宁静,2017.多维晋升激励对地方政府举债行为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7):5-23.
李尚蒲,罗必良,何勤英,2017.土地市场化是否推动城投债发行?[J].经济评论 (4):1067.
李尚蒲,郑仲晖,罗必良,2015.资源基础、预算软约束与地方政府债务[J].当代财经(10):28-38.
刘元春,陈金至,2020.土地制度、融资模式与中国特色工业化[J].中国工业经济 (3):5-23.
卢盛峰,陈思霞,2016.政策偏袒的经济收益:来自中国工业企业出口的证据[J].金融研究 (7):33-47.
罗党论,佘国满,2015.地方官员变更与地方债发行[J].经济研究 (6):131-146.
毛文峰,陆军,2020.土地资源错配、城市蔓延与地方政府债务:基于新口径城投债数据的经验证据[J].经济学家 (4):80-88.
莫兰琼,陶凌云,2012.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 (8):1008,116.
秦凤鸣,李明明,刘海明,2016.房价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基于城投债的证据[J].财贸研究(5):90-98.
任胜钢,郑晶晶,刘东华,等,2019排污权交易机制是否提高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5):5-23.
邵朝对,苏丹妮,包群,2018.中国式分权下撤县设区的增长绩效评估[J].世界经济 (10):101-125.
司海平,魏建,刘小鸽,2016.土地财政与地方政府债务陷阱:基于发债动机与偿债能力的双重视角[J].经济经纬(4):155-160.
温忠麟,叶宝娟,2014.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和模型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5):731-745.
温忠麟.张雷,侯杰泰,等,2004.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 (5):614-620.
杨继东,杨其静,刘凯,2018.以地融资与债务增长:基于地级市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财贸经济(2):52-68,117.
杨桐彬,朱英明,周波,2020.行政区划调整对城市化发展失衡的影响:基于撤县设区的准自然实验[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8):88-99.
袁勇志,鞠斐,2020.全球经济进入“低增长陷阱”背景下的中国财税改革研究[J]. 理论探讨(1):89-95.
张莉,年永威,刘京军,2018.土地市场波动与地方债:以城投债为例[J].经济学(季刊)(3):110326.
张清源,苏国灿,梁若冰,2018.增加土地供给能否有效抑制房价上涨:利用“撤县设区”的准实验研究[J].财贸经济(4):20-34.
周黎安.2007.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7):36-50.
FABER B, GAUBERT C, 2019.Tourism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evidence from mexico's coastline[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9(6):2245-2293.
HAYES A F, 2009. Beyond baron and kenny: statistical mediation analysis in the new millennium[J].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76(4):408-420.
MACKINNON D P, LOCKWOOD C M, HOFFMAN J M, et al, 2002. A comparison of methods to test mediation and other intervening variable effects.[J]. Psychological methods, 7(1):8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