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岳飞,肖克,张海汝,等,2021.中国数字经济结构发展协同度研究[J].学习与探索 (8):121-129. 陈福时,李文丹,万贤贤,等,2021.产学研协同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与发展影响的实证: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J].统计与决策 (21):174-178. 邓慧慧,周梦雯,程钰娇,2022.数字经济与城市群协同发展: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4):32-49. 谷玉辉,吕霁航,2017.长江中游城市群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经济纵横 (12):117-122. 高楠,马耀峰,李天顺,等,2012.1993—2010年中国入境旅游与进口贸易耦合关系时空分异研究[J].经济地理 (11):143-148+161. 郭炳南,王宇,张浩,2022.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分布动态及收敛性:基于中国十大城市群的实证研究[J].金融与经济 (1):35-44. 郝永敬,程思宁,2019.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集聚、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基于异质产业集聚与协同集聚视角[J]. 工业技术经济 (1):41-48. 韩兆安,吴海珍,赵景峰,2022.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测度与评价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6):22-34. 姜磊,柏玲,吴玉鸣,2017.中国省域经济、资源与环境协调分析:兼论三系统耦合公式及其扩展形式[J].自然资源学报 (5):788-799. 康铁祥,2008.中国数字经济规模测算研究[J].当代财经 (3):118-121. 刘生龙,胡鞍钢,2010.基础设施的外部性在中国的检验:1988—2007[J].经济研究 (3):4-15. 刘传辉,杨志鹏,2021.城市群数字经济指数测度及时空差异特征分析:以六大城市群为例[J].现代管理科学(4):921. 刘钒,余明月,2021.长江经济带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的耦合协调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7):1527-1537. 刘新智,孔芳霞,2021.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绿色转型的影响研究:基于“三生”空间的视角[J].当代经济管理 (9):64-74. 李雪松,齐晓旭,2019.长江中游城市群差异化协同发展的演化与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 (12):75-83. 苗龙,文炳勋,文倩雅,2021.中国地方财政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耦合协调关系研究[J].经济地理 (12):149-157. 马丽,金凤君,刘毅,2012.中国经济与环境污染耦合度格局及工业结构解析[J].地理学报 (10):1299-1307. 秦尊文,2015.将长江中游城市群打造成对内开放典范[J].企业经济 (9):24-28. 王辉,王林辉,2022.工业智能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趋势[J].上海商学院学报(1):31-42. 秦尊文,2022.一体化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主旋律[J].企业经济 (7):5-12. 王淑佳,孔伟,任亮,等,2021.国内耦合协调度模型的误区及修正[J].自然资源学报 (3):793-810. 王军,朱杰,罗茜,2021.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及演变测度[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7):26-42. 徐立全,2021.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打造国家发展新增长极[J].湖北政协 (3):30-31. 肖远飞,周萍萍,2021.数字经济、产业升级与高质量发展[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3):68-80. 许宪春,张美慧,2020.中国数字经济规模测算研究: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 (5):23-41. 杨道玲,任可,秦强,2022.京津冀产业协同的驱动因素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1):52-59. 张其仔,周麟,2022.协同推进城市群建设与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2(1):168-174. ELLISON G, GLAESER E L, KERR W R,2010. What causes industry agglomeration? Evidence from coagglomeration pattern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0(3):1195-1213. KENNETH E C,2000.Intelligent corridors:outcomes of electronic space policies[J].Journal of urban technology, 7(2):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