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磊,胡立君,何芳.2019.要素流动、市场一体化与经济发展: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12):56-69. 陈文玲.2016.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战略构想内涵与战略意义:兼论重庆在两大战略中的定位[J].中国流通经济(7):5-16. 陈子曦,万代君.2011.“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联系实证研究:基于城市经济联系视角[J].经济问题(3):125-129. 初玉岗.1994.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建设长江经济带统一市场[J]. 湖北社会科学(2):11-13,19. 郝寿义,程栋. 2015.长江经济带战略背景的区域合作机制重构[J]. 改革(3):65-71. 黄庆华,周志波,刘晗.2014.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演变及政策取向[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6):92-101. 姜海宁,陆玉麒,吕国庆.2008.江浙沪主要中心城市对外经济联系的测度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6):82-89. 靖学青.2016.长江经济带的经济联系强度与联系方向: 基于我国27个工业行业的实证分析[J]. 江汉论坛(2):19-24. 李根.2019.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 经济问题探索(7):72-77. 李燕,贺灿飞.2011.新型城市分工下的城市经济联系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8):986-994. 李久林,储金龙,陈晓华,等.2018.安徽省县际经济联系强度及其效应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9):22-28. 刘承良,余瑞林,熊剑平,等.2007.武汉都市圈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J]. 地理研究(1):197-209. 刘承良.2004.中国大陆物流经济联系空间结构实证分析[J]. 经济地理(6):826-829,868. 彭劲松.2014.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J]. 改革(6):36-38. 彭镇华,吴志军,习明明.2018.城乡收入差距、政府发展战略与空间溢出效应: 基于长江经济带的实证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9):66-75. 沈玉芳,罗余红.2000.长江经济带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23-30. 孙海燕,王富喜.2008.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探究[J].经济地理(6):928-931. 汪鸣.2015.国家三大战略与物流业发展机遇[J].中国流通经济(7):5-9. 汪发元,郑军.2019.科技创新、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增长: 基于长江经济带的动态空间模型分析[J]. 经济经纬(4):157-164. 王磊,付建荣.2016.基于产业分工的关天经济区城市间经济联系实证研究[J]. 经济经纬(3):7-12. 王德忠,庄仁兴.1996.区域经济联系定量分析初探: 以上海与苏锡常地区经济联系为例[J].地理科学(1):51-57. 王佳宁,罗重谱.2017.新时代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论纲[J]. 改革(12):52-67. 王圣云,翟晨阳.2015.长江经济带城市集群网络结构与空间合作路径[J]. 经济地理(11):61-70. 王玉燕,汪玲.2018.长江经济带产业分工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商业研究(3):123-131. 吴常艳,黄贤金,陈博文,等.2017.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空间格局及其经济一体化趋势[J].经济地理(7):71-78. 向云波,彭秀芬,徐长乐.2009.上海与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6):508-514. 肖涵,刘芳.2019.资本账户开放政策对公司融资行为的影响:基于沪港通政策的实证研究[J].经济经纬(3):58-65. 徐长乐.2014.建设长江经济带的产业分工与合作[J].改革(6):29-31. 易淼.2019.流域分工视角下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初探:一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解读[J].经济学家(7):51-59. 于刃刚,戴宏伟.1999.生产要素流动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及启示[J].世界经济(6):48-51 张军,闫东升,冯宗宪,等.2019.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基于双重差分空间自回归模型的动态分析[J]. 经济经纬(4):71-77. 钟业喜,冯兴华,文玉钊.2016.长江经济带经济网络结构演变及其驱动机制研究[J]. 地理科学(1):10-19. 邹晨,欧向军,孙丹.2018.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演化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1):47-53. 邹琳,曾刚,曹贤忠,等.2015.长江经济带的经济联系网络空间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6):1-7. |